.

北海说词潘阆及其三首酒泉子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m.jpm.cn/article-122749-1.html

潘阆(?~)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人。曾为卖药郎中,辗转于汴梁、钱塘等地。北宋至道元年()赐进士及第。宋太宗晚年痴迷炼丹,潘阆献过方书,因此太宗去世后再次流落江湖。真宗赦其罪,官滁州参军。与王禹偁、柳开、寇准、林逋等皆有诗词酬答。潘阆词风清朗舒隽,有词坛“谪仙”之称。著有《逍遥词》一卷,然仅有十首《酒泉子》赖蜀人石刻而传,其中三首分别写西湖、西山、钱塘潮盛景,最为脍炙人口: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词牌“酒泉子”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高平调”。有两体,一为温庭筠体,为词牌正格,双片四十一字,全阕以四平韵为主;二即潘阆体,又名《忆馀杭》,大约是因潘阆写杭州景色的词而得名。此调用者甚少,除温、潘之外,只孙光宪等数人用过此调。

第一首写西湖。首句一个“忆”字点出词人是在回忆楼上远望的情景。“三三两两”写渔舟的位置,再以小岛的秋景作为背景,两者相映如画,一种悠闲自得的感觉呼之欲出。然后从视觉转向听觉,“笛声”隐约从芦苇丛中传来,渺茫悠远、若有若无,令人出神。忽然,芦苇丛中飞起几只白鹭,倏然而惊,翩然而逝。走笔至此,纯以白描手法写出一片空灵境界。接着,再以“别来”二字将回忆拉回现实,“水云寒”与“正清秋”对仗工整,取意精准,也非常符合作者的出尘思想。《古今词话》中曾经评价潘阆说,“潘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此言着实不虚,这首《酒泉子·长忆西湖》便是很好的证明。据说,潘阆此词既成,“一时盛传。东坡爱之,书于玉堂屏风。石曼卿使画工绘之作图。”

苏堤春晓

第二首写西山。西山在杭州西,山麓有灵隐寺,寺前有冷泉,泉南有飞来峰。再南,有三峰并立,即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是谓“三竺”。此处距西湖不远,风景清幽。词则开门见山,以两个地名、两个方位词,由大到小,将周边的风景点全部带出。三、四句则选取冷泉亭这个最不知名的景点,妙在也不明写其如何美丽,如何雅致,而是以留白的手法,只一句“三伏似清秋”,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向往。接着写白猿的长啸而去,实际上是寄托自己的出世愿望。冷泉亭左侧有呼猿洞,相传晋代高僧慧理曾经在此处养有白猿。这一句似典故非典故,以传说中的故事给西山增加了几分灵气。结句则再次由虚到实,说自己甚为思念这里的风景,却只能在画中稍偿所愿,却终究找不出那种美感。借用语法的概念来说,这里的“峰峦”相当于形容“西山”的副词。后来,苏轼曾作《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诗,其中有“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的句子,应该便是从此词中化来。

冷泉亭

第三首写钱塘潮。钱塘观潮,现在在浙江海宁。北宋时,观潮胜地则是在杭州。每年中秋节后就是潮汛的高峰,也是“潮神”的生日。潮水将至,远望一条白线,声如雷鸣,渐行渐高。这时候,官民各色人等倾城而出观潮,数百健儿披发文身,踏浪而前。这首词仍是以一个“忆”字领起,既表明了作者对观潮的永志难忘,也避免了要做一个整体上的描述,而将笔墨全部集中在对“潮”的描述上。先在视觉和听觉上将潮水排山倒海而来的景象,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潮水的豪迈气势和壮观景象,让人心动神摇,意气风发。接着,纯用白描手法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和矫健身手,神乎其技,读来豪迈不羁却极其生动而有神韵,令人目为之眩、心为之惊。结句则忽然点明,这种景象是常常出现于词人的梦里,而每次词人都被惊醒。读至此,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词人刚刚惊起的形象。以寥寥数笔而达到这样的效果,词人也是神乎其技了。

其实,潘阆为人放荡不羁,“字”如其人,颇具“弄潮儿”之风采。他因宦官王继恩推荐,于至道元年()得到宋太宗的召见,并赐进士,任国子四门助教,却因其过于狂妄,未几追还诏书。太宗驾崩之前,潘阆又与王继恩等几位枢要近臣一起谋立太祖之孙惟吉为帝。事败,真宗即位,将有关人等尽行诛窜。潘阆则逃往舒州潜山寺出家为僧。咸平初又辗转任滁州(今属安徽)参军。他在赴任途中写有一诗,也颇可看出其人性格:“微躯不杀谢天恩,容养疏慵世未闻。昔日已为闲助教,今朝又作散参军。高吟瘦马冲残雪,远看孤鸿入断云。到人也应无别事,愿将清俸买香焚。”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7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