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简单的一字刻刀,轻巧地传送着手腕的力道,提起落下,“簌簌”几下,伸手抹去灰白色的石屑,一只精巧的小螃蟹现身石砚的一角。这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金根在向大家展示石雕的创作。刀耕不辍60多年,数百上千的原石料在王金根的刻刀下蜕变成一件件艺术品。
王金根在20岁那年,进厂当学徒,学习木雕技艺,雕刻红木家具及小摆件;35岁左右,开始迷上了石雕。
王金根的“石雕”作品在年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技法上集镂、雕、刻于一体,造型多变、形象逼真,灵气十足。石雕艺术是一项脑力加体力的活。要雕刻完成一件作品,常常要出几身汗,这就像打了一套“太极拳”一样。
雕刻时须将全身之力和大脑之思全部集中于手腕,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乐三位一体。每天至少雕刻八小时以上。王金根幼年时期常跟着大人跑海滩,平时对各种各样的生物神态进行细致入微地观察,将对家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都融入于创作之中。主要以苏州澄石、甘肃洮石、广东端石、安徽歙石为材料,选择的主题主要是海洋和田园特色。
雕刻的工具都没有现成的,工具多达一百多种,很多都是王金根根据雕刻经验专门打造的。
王金根最得意的几个作品之一,其中一个是《蟹篓》作品,《蟹篓》石雕的原始石块重达二十二公斤,石雕完成后仅重一公斤不到。它上面爬了几个小蟹,小蟹跟这个蟹篓连成一体,肉眼看不像一块石头,更像是一个竹篾,王金根用了整整6个月时间完成创作。
其中一个是《海底龙宫》这是一九九八年的作品,历时两年才杀青,多斤重的石料,雕刻完成后仅有80斤左右,为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陈列。
还有一个就是丝瓜藤笔筒,用澄石做材料。王金根说,这几个作品难度颇高,都需要悟性,就是想象力。
王金根的作品构思精巧、独特、奇妙,散发着生动的生活艺术情调和独特的美感。他的石雕技法的多样性和细腻性已超越了传统的石雕艺术,根据作品的需要或深雕、浅雕或浮雕、立体雕或实雕、镂空雕,技法多样,使作品精致、细腻、棱角分明立体感强,神态栩栩如生。主要分茶壶、笔筒、砚台和摆件四大类,创作的题材以农家田园动植物和海洋小精灵居多。
有些就是以滩涂上的贝壳、爬行动物为题材,把海洋滩涂上常见的贝壳、海螺、海马、海龟之类的动物融于作品中。
有些以田园中的小动物和瓜果之类的植物为题材,如“丝瓜笔筒”“岁寒三友”等作品,把在田园中看到的蟋蟀、瓢虫、螳螂、瓜果、藤蔓、树桩等动植物刻在作品中。
王金根除了石雕技艺了得外,会的东西还真是不少。他会不时来上几句古诗词,遇上你一时听不懂的,还会随手拿起桌上的毛笔,工工整整地写在纸上,仔细一看他的书法钢劲有力,透露着雕刻的非凡功底。
王金根告诉记者,石头上要刻字,所以要练写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王金根根据古诗词创造的一个作品,充分诠释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妙意境。
王金根认为,凡事都要下苦功夫,做到老学到老,他希望把石雕艺术传承下去,为石雕技艺添砖加瓦是他最大的心愿。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浦东发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