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版故宫套贴,连载的《观红墙金瓦,赏明清皇宫》十七弹,得到了不少读者不吝赐读。其中有一些读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指出一些谬误。这次修订版二刻重发,采纳了前期读者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实了一些内容,校勘了笔误,并更新和补充了一些图片。虽然不敢说纠正了所有谬误,但应该是大部分得到了更正。详记赏明清皇宫所见的中国古代顶级宫殿建筑艺术、故宫展出的一些皇家文物收藏和清宫皇家生活痕迹,也联想到明清皇宫里发生的一些故事和传说,不敢说“以飨读者”,只是希望和读者共享。谢谢。
——————————————————————————————
从太和门广场西侧庑廊中间的熙和门出去,这里就是外朝西路。出熙和门一直往西走可以到达西华门,这条路南面也有一大片建筑,这是南大库。
南大库这里明代肯定就有建筑,估计也是库房,存放皇家锅碗瓢盆。明清皇宫里的锅碗瓢盆都是皇家定制、皇家样式和皇家品质,肯定不能流入民间,所以这所库房就还有一个配套的皇家锅碗瓢盆墓,里面埋葬的都是皇家锅碗瓢盆遗体。年,故宫官方摸金团队就在南大库的西南角掘开地面挖出了这座墓,出土大量皇家锅碗瓢盆尸骨,引起不小的轰动。不过,官方团队有铁一样的纪律,潘家园古玩市场至今都没有出现过这次官挖的成果。
清代时期,南大库还是做为皇宫仓库,存放的有各种杂七麻八。后来,这里就堆满了各式家具,有一些是淘汰的,还有很多是撤下来的摆设。年,故宫清理了这些皇家家具,重修了南大库,改善了存放条件。随后,故宫还修复了一些家具,在南大库开设了明清皇宫家具展览,就是现在的家具馆。
家具馆里面有大量的木材,所以室内有空调,恒温恒湿,门口常年挂着厚厚的棉门帘子。进去看看明清宫廷家具,最高档的了。
进门是一套殿堂明间宝座。
没有地坪,中间是紫檀嵌玉宝座和配套的紫檀嵌玉长几。背后是紫檀嵌黄杨木刻三扇屏风,那个毗卢帽极为华丽。宝座两边是一对紫檀高几。这套宝座屏风都是乾隆年间宫造,就是造办处出品。其实,乾隆文档里多有“发往粤海关成做”,“粤海关某某送来紫檀木雕叉叉”字样,说明这都是广人所作,带有明显的岭南风格。两侧柱子上挂着一副楹联,仔细一看,居然是雕漆的,太奢华了。这一套宝座显示出乾隆特别有钱,而且很有品味。他们说这是建福宫静怡轩撤下来的,别忘了建福宫花园那场大火是把静怡轩也烧光了。
再来看一套黄花梨木的。
黄花梨木宝座和脚几,靠背上蓝天底漆上镶嵌的有牙雕和鸡翅木刻山水图。屏风是一套的,山水里还有小房子和小人儿。两边也有黄花梨高几。明清时期,紫檀镶嵌比较常见,这种黄花梨木镶嵌不多见,而且如此精美,非老乾本人无人敢想。他们说这是宁寿宫花园中符望阁的宝座。符望阁不让进,倒可以在这儿看见它的宝座。
看看不成套的。
紫檀框黄漆嵌玉石花卉九连屏,每扇上有乾隆题诗。紫檀嵌玉黄花梨床板罗汉床,紫檀木炕几。
家具馆里还挂着一幅《弘历是一是二图》仿本。
原画是清丁观鹏所画。乾隆喜欢画自己,所以他留下来的影子还不少。清代画家已经开始受到西方影响,这张画上可以看到西方透视法的迹象。乾隆坐在床上正在品玩家里收藏的宝贝,后面墙上山水图中还有一幅乾隆的画像。按此意境,乾隆在画上题了“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乾隆宫里暗藏有一幅宋代古画,画中的人物是王羲之,是这样的一人二像。他便令丁观鹏照样画了五幅弘历是一是二图,这里的是养心殿版,还有一幅那罗岩窟版曾送到台北故宫展览,那罗岩窟在崂山。这张是一是二图上所有的家具和摆设都是当年宫中乾隆的手边之物,故宫在家具馆布置了一套图中布景,有几件还真是很像。
有背屏、罗汉床、圆桌、圆几、方几和长几。画面右边明宣德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是画中原物,地上的双耳三足炉也是。
除了大件家具,还有一些摆设也很好看。看看这个,雕漆重檐四角亭式宝格。这个应该是皇上存放私印小玺的库房,还是翘脊的。
看看后面的库房。
修复的可看家具摆在前排灯下。看看这个紫檀彩绘刻花方桌的细节,岭南风格,巧夺天工!
展出的差不多都是清代家具,花里胡哨。明代的家具可没这么花哨,即便是宫廷家具也都是简洁明快。
从家具馆出来,顺着大路往西走,故宫的宫方在那里路口设了一个固定哨。哨兵联合一根红丝带拦住了我的去路,我上次来就在这里被一位哨女兵拦住了,这次是一位哨男兵。男人和男人好说话,我就向他打探那边是什么情况?他说武英殿不开放,大门也不让看,因为大门现在看不得。我问他再往前的南薰殿和宝蕴楼是不是也看不得了?他说是,那肯定西华门也出不去了呗。
最近,武英殿重新开放,我又来这里。岗哨的位置向西移了,我就走上了这条大路。这条大路往前走,路南挨着南大库的西侧是南薰殿。后面的那座高楼不是皇宫建筑,那是年新建北京饭店东楼时,为了遮挡14层以上望向中南海的视线,在这个位置新盖了几栋高楼。
一看见这个“南薰”二字,你就会想起舜帝的那首《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古代帝王出场的时候有奏韶乐唱南薰的排场,因此,这座南薰殿就是要和古代帝王联系起来的。
南薰殿院子里现在只剩一座正殿是完整的,明代原装的,其它配殿都已垮塌。正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东西配殿是穿堂殿,是院子的东西门殿。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朝外的前面有檐廊。南薰殿格局和宫内其它院落不同,它的大门不在南墙,而是在东西墙上。上面图片中的那座小门应该是侧殿坍塌后另修的,可能是近些年的建筑。越过小门和矮墙,可以看见已修复的南薰殿屋顶,素面山花,五只脊兽。
南薰殿明初就有,在明代有过修葺,正殿经考还是明建。现在宫里已经不都是明建了,中和殿构件上有“中极殿”字迹;内廷交泰殿屋顶木构件上还留有嘉靖某年重建的字迹。明代时期,南薰殿这里是内阁的金册编辑部,有相当于内阁秘书处秘书的中书在此撰写金册册文。明皇册立皇后、册封妃嫔、太后上徽号等等都要用到金册,还有金宝,就是手戳。宫外的亲王也用金册册封。低一等的是银册饰金,再低一等的是纸册,最低一等的是空气册。前些年曾在四川出土明代藩王金册,这是亲王级的;还曾出水过明荣王银饰金册,也是亲王级的。内阁中书在南薰殿正殿里正襟危坐,哈气研墨,心中唱着南风歌,手起笔落,写就一篇篇金册酸文。这些册文刻在金片上拿去呈给皇上,皇上在册封大典上念完之后,把金册合上赏给受封人带回家祖传。明末崇祯帝令人画了一些历代明君像,这些帝像挂在武英殿和文华殿里。
清来之后,虽循明制,却不在南薰殿撰写册文了。乾隆上台后把明代所绘历代帝王画像重裱装订后供养在南薰殿,我在文华殿见的那幅明太祖朝服画像应该就是藏在这里。乾隆还在南薰殿内撂下一块《御制南薰殿奉藏图像记》卧碣,清代的碣和碑区别不大,只是不带碑帽,我还是把它叫卧碑吧。卧碑很罕见,因为尺寸一大就会被人称作是影壁。我上次在《访北京黄寺,探三百年不示人之密》小文里说过,东长安街南河沿路口有一座欧美同学会,那是清代初期的普胜寺,里面有二块卧碑现在动物园北的五塔寺里,是北京现存仅有的。南薰殿不让进,里面的卧碑也就未知虚实。明代在阜成门内建有一座历代帝王庙,清帝说满族是中华民族一份子,就也去那里祭拜中华列祖列宗。明崇祯帝在宫内悬挂历代帝王画像,是为了日常瞻仰。清乾隆将这些画像收到南薰殿,但并没有把它们挂出来,而是卷起来藏在木阁里了。和历代帝王庙里一样,帝王从太昊、伏羲、三皇五帝开始,我估计包括到明熹宗朱由校,不知道含不含元帝。还要包括历代贤相名将,比如伯夷、姜尚、周公、萧何、诸葛亮们,关公和他们在一起还是单列?南薰殿和历代帝王庙里不同的是这里还有一些皇后像。前些日子,故宫有消息说家具馆的三期工程要在南薰殿布展,有戏很快能对公众开放。不过,要开放南薰殿肯定先要修缮一下,而且院子里也需要重修才行。
顺着南薰殿前大路继续往西走是西华门的方向,那边现在是故宫博物院办公的地方,观众禁行。远远望过去可以看见一座宫门,那是咸安门。
这座咸安门是清代咸安宫的正门,明代的咸安宫是在现在寿安宫的位置,就是寿康宫后面。现在这座咸安门这里在明代是尚衣监的办公室,尚衣监是干嘛的?他是皇上的裁缝铺,包括鞋帽匠。但是尚衣监自己并不穿针引线衲鞋底子,而是出演设计院和甲方代表处。明代时有宦官二十四衙门,尚衣监是二十四衙门中十二监之一,这些衙门专管张罗皇家吃喝拉撒睡诸等周边事务,算是总务处。满清入关,先是沿用明代总务处设置,后来逐渐改革组织机构,设立了自己的总务处。
原来的咸安宫在清康熙时期曾关押过废太子胤礽,雍正年间胤礽死后改为官学,就是三旗干部子弟学校。清代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镶黄和正黄二旗是皇太极统领。正白旗最初是多尔衮手下,顺治对多尔衮“掘坟鞭尸”后,将正白旗收归自有。乾隆上台后,他把原来的咸安宫那里改造成了寿安宫,安顿离退休的前朝妃嫔们,咸安宫官学就搬到了上面图片中这个地方。民国初期,年在咸安宫成立了古物陈列所,算是第一代国博。为了把沈阳故宫和避暑山庄的文物搬到北京故宫,又在咸安宫里盖起了宝蕴楼,这是算作第一座文物仓库。抗战故宫文物南迁,宝蕴楼里的宝贝随着走了。前些年,宝蕴楼重修后做了故宫馆史陈列馆。
咸安宫现在就剩下上面图片里的这座大门了,门内就是宝蕴楼。图中可以看见宝蕴楼之燕翅西楼一角,图中还可以看见门殿内还有一座卷棚硬山顶的耳房。
咸安门东侧是武英殿。
武英殿在明初时和外朝东路的文华殿是对称的,位置、样式、布局都是对称的。一文一武,东路是文科精华,西路是武林英豪。明皇宫东路就是以文为主,西路以武为王。太和殿广场上也是东有现在叫体仁阁的文楼,西有现在叫弘义阁的武楼。中国古代皇帝都是文武两手抓的,以文安天下,以武杀敌人。古丝绸之路把中华文化也传到西方,前面说过我在佛罗伦萨皇宫门口也看见这种象征文武的雕像。不过,它是和明皇宫这个相反,右手是象征文治的《大卫》像,米开朗基罗作品;左手是象征武威的《赫拉克勒斯和卡库斯》,班迪内利作品。
虽然从楼改成了阁,太和殿东西的体仁阁和弘义阁基本上还是一模一样的。文华殿那里不断有改造,再加上清代重建,逐渐就脱离了武英殿的范本。武英殿正门是上面图片中的武英门,门前有内金水河流过,门前河上架有三座带汉白玉扶手栏杆的白石桥,中间一座是御路。文华殿门前明初时应该也是这样的,估计是乾隆年间修建文渊阁把内金水河从文华门前引到文渊阁前去了。
武英门和文华门形制一样,也是一座五间三启的王府大门。登上门殿看看。
进入武英门也是月台直通正殿武英殿。
正殿之后是后殿敬思殿,正殿和后殿之间也是穿廊连接,是和文华殿一样的工字形平面布局。按照记载,这座穿廊是民国初期所建,之前的前后殿是一座台基上分立的二座殿。
不同的是,武英门外台基和门内月台甬道上有汉白玉扶手栏杆,工字形前后殿台基上也有一圈。正殿武英殿东西也有配殿,规格和文华殿配殿一样。看看西配殿焕章殿。
武英殿在明代也是皇上的便殿,有点类似于唐长安大明宫的金銮殿。唐代皇上在金銮殿召见大臣商量事儿,明代皇上则是在武英殿召见大臣商量事儿。唐皇还在金銮殿办点很文艺的事儿,把长于诗词者招去聚会。并在金銮殿附近的翰林院里设立善诗者为待诏,就是随时等待皇上诏令。明皇把待诏设在了武英殿,选善画者居之。皇宫里需要各种有技之士,善大技者进翰林院充官,行小技者待诏于宫六司,比如给皇上理发掏耳朵的。对了,有的偏远乡村现在还管剃头的叫待诏。唐皇偶尔会到金銮殿小睡或者小住,明皇则是定期到武英殿小住,叫做斋居。崇祯年间,皇后过生日还曾在这里接受高档命妇们的朝贺,不知当时因何没去坤宁宫。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年),闯王李自成把明崇祯帝逼上煤山后,他进了宫。他在宫里到处摸索,翻出不少库银。但闯王一开始并没有在太和殿登基,而是在武英殿办公。后来,在四月二十某日,他忍不住还是在武英殿办了一个登基典礼。结果崴了,第二天就被吴三桂领着多尔衮把他撵出了北京,他自己说是“荣退”。临走还放火焚了宫,那天刮的是西北风,火没烧到武英殿,却把文华殿给烧了。至此,闯王在宫里也就驻扎了四十多天。
多尔衮这小子特坏,他让吴三桂去追击闯王报灭户之仇,自己在火中涅槃的武英殿里摄起了他的政。多尔衮一边在宫里打扫火后余烬重建皇宫,一边派人回老家把顺治接来北京,二人拼房住在武英殿。前三殿修好后,顺治住进保和殿。多尔衮给自己在当年明英宗朱祁镇被软禁的东华门外南宫盖起了睿亲王府,住了进去。多尔衮被“鞭尸”后,那座睿亲王府被改造成了普度寺,现在还在,遗存的大殿是当年多尔衮的寝殿。康熙年间重修三大殿和乾清宫,皇上在武英殿住过些日子,那时的乾清宫也不堪住。康熙帝虽住在武英殿,但还去乾清宫南书房理政,就是此时,他把鳌拜给理了。
康熙十九年(公元年)乾清宫重修完工,康熙帝搬回乾清宫住。此后,在武英殿开设皇家书局,开始刻印图书。皇家书局的前身是内务府武英殿造办处,雍正七年(公元年)改名叫武英殿修书处。修书处虽然是内务府的机构,可采编人员都是皇上和翰林院派来的,内务府就只是出小工。武英殿印刷厂很高级,用的是黄铜活字,字体优美。图画也是铜板的,非常精致。清宫印书不是用宣纸,那是书画纸。印书的纸是开化纸,浙江开化秘制,顶级印刷纸。乾隆是个爱读书的人,他从《永乐大典》中挑出一百多篇不可释手的经典,安排武英殿书局印刷装订成聚珍版小册子,常裹在袖筒子里带到各处去读,叫做“殿本”。《四库全书》完工后,正本存入文渊阁,那都是手抄的,成本很高,难以流传。乾隆又挑出一百多篇用枣木活字印刷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也是殿本,只印了三百套,没有二刻。到光绪年间有了铅字排版印刷,但出品已经很少了。
既然清宫在武英殿印书,肯定会有很多有字和空白的纸张,那都是火神的口粮。光绪十五年(公元年),为了对抗火神,皇宫在武英殿设立了激桶队,就是半自动喷水机消防队,就在武英殿南面的一所黑色琉璃瓦屋顶值房内,黑色代表五行中的水。
这是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消防队,光绪激桶处的前身是康熙二十六年(公元年)开始设立的火班。现在,故宫每年都要进行消防演习,防火是故宫第一大事。
武英殿最后一次重建是在清同治八年(公元年)大火之后,那次大火把整个武英殿都给烧透了,同治帝只好下旨命造办处重建。打那以后,武英殿在光绪年间曾有修葺,一直挺到年。年,故宫组织武英殿大修,此前它一直不开放,年大修后开放做了书画馆,引起轰动。疫情期间又关闭了,说是重新布展。一年多以后,年五一再次开放时改成了陶瓷馆。
武英殿内。
前后殿穿廊内。
后殿敬思殿内。
故宫收藏的陶瓷宝贝多了去了,据说有三十五万件,其中二万多件是新中国以来收藏的。最早的有五千年前的陶片拼成的示意品,下面这是二千五百年前的陶壶。
旁边有二个耳朵,可以系上草绳当挎包。看那耳朵的位置,这个挎包很容易翻。这样的陶器在中国早都没有了,周代就有青铜之类了。可我在土耳其还见他们农家乐厨房里有这样的陶器,他们的罐焖牛肉就是用这样古老的陶罐。
下面这是东汉末期的青釉堆塑罐。陶外有釉还是陶器,说明釉出现在瓷之前。
唐三彩必须有,仕女俑。还是陶,彩陶。
丝绸之路上的胡人客商。
唐代开始有相当正经的瓷器了,最神秘的是越窑瓷器中的顶级秘色瓷,专供皇家。这个秘色一直饱受议论,谁也说不清楚,也不知道是否真有此物。直到年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一批唐代文物,才让秘色瓷大白于天下。其中的供佛瓷器中就有越窑秘色瓷,还有相关的文字记载。这次地宫发掘还出现了一杆银身金花四股十二环锡杖,等级最高、世上唯一的锡杖王。看看故宫收藏的越窑秘色瓷净瓶。
看看宋瓷,龙泉开片。
新陶瓷馆开张,故宫摆出了镇馆之宝,就是下面这个宋定窑孩儿枕。九大镇国之宝之一。
九大镇国之宝中,故宫有四件,在宁寿宫看见的陈仓石鼓、疫情之前曾在武英殿展出的晋代陆机《平复帖》、《平复帖》之前曾在武英殿展出的韩滉《五牛图》和上面图里的定窑孩儿枕。现在北京的还有国博的西周利簋和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
北宋汝窑是宋瓷顶级,号称“家财万贯,不如汝窑一片”。玛瑙釉,天青色,蝉翼纹。北宋汝窑瓷器传世现存不足百件,故宫藏有十几件。看看下面这件汝窑淡天青釉弦纹三足樽式炉,传世只有二件,这是其一。
北宋的皇帝老儿们喜欢艺术,那高级瓷器多了去了。古话还说过“黄金有价钧无价”,就是说的北宋钧瓷。钧瓷色彩极炫,釉料里藏有机密,涂上之后进窑之前隐秘不发。出窑时,会出现什么效果全靠蒙。所以钧瓷每件都是孤品,工艺不可重复。看看下面这件钧窑玫瑰紫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有珠光,像贝壳。
景德镇瓷在宋代就已经是官窑了,五大名窑之一。看看下面这件青白釉刻花梅瓶。
看看这个,元代景德镇窑青花瓷,元青花的顶级物件。
同期同窑的釉里红,元青花釉里红,比单色青花还高级、珍贵。
看看下面这件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元青花,还釉里红,再加上镂雕,简直是绝品。这是不是中国最早期的镂雕瓷?
明代青花瓷已然登峰造极,看看下面这件,宣德青花,曾经在家具馆里展出,只能远观。它出现在前面说的那幅《乾隆是一是二图》中,明宣德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
看看明代的釉里红,叫做鲜红釉,贼漂亮。洪武官窑云龙纹高足碗。明代洪武帝朱元璋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用窑,专门为皇家制作瓷器,这是中国最早的正式官窑。从此,官窑作品底部都要写上制造年号,所以在瓷器底部能看见的最早年号就是“洪武年制”。
青花瓷起于唐代,明代达到顶峰。明代瓷器传下来的不少,特别是成化年间的。明成化瓷器要看碗底上的字。
除了上面这个官家版的,坊间还有少女版成化瓷。
这次还摆出了一批定陵出土明代青花瓷,明神宗朱翊钧的成化年间原作。
五彩鱼藻罐,明嘉靖的。
清代瓷器是各种彩,眼花缭乱,登峰造极。看看这个粉彩,桃花长脖瓶。
看看这件,矾红地五彩描金婴戏图碗,绝顶漂亮。
清代才出现的珐琅彩。
康熙时期,除了珐琅彩,还有郎窑红很有名,非常特殊的宝石红色。
既然是陶瓷,除了古代陶器,肯定少不了宜兴窑。宜兴窑特产是紫砂,最常见的是紫砂壶,但也有下面这样的。宜兴窑紫砂胎绿地粉彩描金倭瓜壶。
集成诸彩大瓶,清乾隆景德镇窑,空前绝后的中国瓷器大作,号称瓷母。
清雍正时期,朝廷选了一位烧瓷专家进驻景德镇御窑当总管,叫做协理官。这位专家就是陶瓷业界著名的唐英,清代工美大师。清宫中的唐英作品每件都是极品,他既做仿古,又有创新,绝对不可一世。看看下面这些唐英作品。
武英殿门内搭了一间暖阁。
里面是乾隆朝的几件镂空瓷转心瓶大器,个个精美无比。转心瓶是里面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内胆,上面还带画儿。转心瓶大肚子上都有镂空开窗,可以通过此窗观察内部转心上的图画。
下面这件黄地粉彩镂空干支字象耳转心瓶,乾隆八年唐英制品,颈部两圈天干地支都可以转动,对应起来就是一部万年历。
乾隆时期还有一种上下两层镂空套在一起的大瓶,上下层虽是二截套在一起,但却拆分不开。这次展览中没见到。
乾隆不仅派唐英去烧瓷,自己也“茅坑发大水—奋勇向前”地投身到创作中去。下面这件粉彩加珐琅彩开光山水纹转颈瓶上就有乾隆御笔题诗,这幅上的是“风皱谷纹回远濑,霞堆峰势映明川”。还钤有“乾隆宸翰”和“惟精惟一”二印,这是一套二枚乾隆御制诗书专用印宝。
出了武英殿正殿,走到西侧。
在其后殿并排处,平台上有一座小屋,这是浴德堂。
浴德堂不大,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斗拱抬梁结构屋顶,黄色琉璃瓦卷棚歇山顶。进去看看。
内部是彻上露明,没有天花。这里现在也是陶瓷馆展室,展览的是外销瓷,俗称“客货”。
看看中间这件粉彩描金徽章纹盘,上面用X国文字写着“祝你老母身体健康,永远健康”。
中国的瓷器外销量很大,隋唐时期就开始了。古代欧洲宫廷和上流社会追求中国丝绸和瓷器的热情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比现在一些中国人的崇洋媚外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购买中国丝绸和瓷器这些奢侈品,欧洲白银都被掏空了。十五、十六世纪的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开始了美洲的开发,欧洲人在南美发现了大型银矿,一下子手头就宽裕了。后来,欧洲人建立了从南美到中国广州的海上航线,把美洲白银运到中国,这就是史上著名的白银航线。他们在广州卸下白银,和中国商人换成丝绸、瓷器和茶叶,再把这些奢侈品运回欧洲发大财。再后来,美洲白银也被挖没了,英国人就想用黑色胶泥和中国交易,交易不成引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大清打了败仗,只好把用丝绸瓷器换来的白银又赔给那些帝国主义。不说了,说起来满眼都是泪。
浴德堂这间小屋后面有一间暗房,暗房是砖石结构,下面是方的,上面有带天窗的穹顶。这个穹顶可以让你想到罗马的万神殿穹顶,只不过是小号的。那个暗室太小,不敢放游客进去参观,怕大家拥挤致互相踩踏。在浴德堂室内挂了一张暗室的图片,从外面可以隐约看见那个穹顶的一部分。
按故宫专家考证,浴德堂是元代皇宫建筑。我说它那个暗室怎么看着像是蒙古包呢,原来是蒙古人盖的。蒙古人盖这个暗室何用?据说是做土耳其浴室,它还有配套的锅炉房和上下水管道。按照考证所言,这个地方在元代是大都留守司衙署,也就是卫戍区司令部,盖个蒙古包式的浴室给司令洗澡很应该。古汉人不齿土耳其浴,明代时皇上行祭祀大礼是要斋戒沐浴,叫做斋祓(念伏)。传说明皇们来这里沐浴,去斋宫斋戒。其实不对,斋宫是清雍正建的,明代还没有。明代皇上是在武英殿斋戒,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里有个浴德堂澡堂?浴德堂这个名字肯定不是元朝皇帝孛儿只斤氏起的,应该是明代的。“浴德”取意自西汉戴圣的《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修心养性的意思。到了清代,武英殿成了出版社、印刷厂,说这个暗室用来蒸纸。民间有一个关于清乾隆帝香妃的传说,这个那个神乎其神。乾隆只有一位回部妃子,就是容妃和卓氏。容妃的哥哥在乾隆二十三年(公元年)平定回部叛乱时配合朝廷工作,后被封官进京,容妃一家此后定居北京。乾隆二十五年,二十七岁的容妃进宫,初封和贵人。后逐渐晋级,乾隆三十三年册封容妃。晋封容妃之前,容嫔在宫中一直穿回服,吃回饭,有单独的清真灶。清代偶有汉族妃嫔,也是特批可以在宫中穿汉服的。乾隆时期,令贵妃死后,容妃地位逐渐升到后妃排第二。乾隆五十三年(公元年),容妃去世,五十五岁,葬东陵裕陵妃园寝。年整理早已被盗的容妃墓时,发现的有容妃遗骨,棺木上有回文《可兰经》文字。传说香妃身有异香,这浴德堂土耳其浴室是为香妃所建。浴德堂自雍正朝即改为印书局蒸纸,乾隆帝断不会改回澡堂之用,多埋汰呀!再说乾隆帝也不可能允许妃子走出后宫到此外朝之偏殿来洗澡,清宫内务府也并无此记载。这些都查无实据,都是民国期间有人杜撰的,仅限于传说。
浴德堂土耳其浴室的管道通到一座井亭,井亭里的水当然是供浴德堂洗浴用的。明皇宫东西两路的建筑布局是对称的,浴德堂这座井亭的建筑形式和东路文华殿东院传心殿的大庖井是一样的,也是黄色琉璃瓦卷棚悬山顶,上有天窗,这是故宫中一对特殊的井亭。周公旦制礼成周礼或周制,是中华文化中的礼制基础。周制中有“左庖右湢”之说,湢念作“毙”,是澡堂子。上回说到明清皇家每年在大庖井那里祭井神。中国民俗五神(门、户、井、灶、土)中没有浴神,所以明清皇家不在浴德堂这里祀神。
看完武英殿的陶瓷展,站在院子里再看一眼大树。
从武英殿出来顺着大路拐弯往北走,走不多远就有一座小石桥,单孔石拱桥。据考这是元皇宫旧物。
这座小石桥下面的河道是内金水河,从武英殿大门前流过来的,正准备流向午门内太和门广场。这是断虹桥,桥面的白石和两边的汉白玉栏杆看上去颇有年代感。栏板上有双龙吃草浮雕。栏杆端头有石雕蹲龙。
瞧一瞧这座元代蹲龙,回想一下,这座石雕蹲龙和东六宫景仁宫以及西六宫永寿宫的石雕蹲龙是一样的,都是长发飘飘的。后宫里两座大理石影壁基座四角的八座蹲龙既然和这座桥的四座桥头蹲龙一样,他们就也互相佐证了都是元代皇宫遗物。
望柱上有坐在莲花座上的狮子,都是汉白玉石雕。
两侧桥拱勾连线下中间都有一座龙头,这个叫做“蛟龙望水”。看看元代的蛟龙望水,也叫吸水兽。
看看河北邯郸广府古城外弘济桥出土的隋代“蛟龙望水”,可以比较一下。
这座断虹桥在明清皇宫文字中没有记载,说不清是明初的还是元皇宫遗物,断虹桥的名字是后人所起。专家们考证后,有很多人认为断虹桥是元代遗物。这个位置应该是元代皇宫大内的中轴线上,也就是元大都城的中轴线,而断虹桥相当于现在的内金水桥,当年这座桥是叫周桥。周桥是三座并排的石桥,类似于现在的五座内金水桥。现在的这座断虹桥是三虹之一,另二虹已逝,因此遗留下来的叫断虹桥。现在的断虹桥是当年三虹的中间一虹,是御路的一部分。桥栏板上都有龙的浮雕,这些龙并没有在祥云中飞翔,而是在花丛中游走。看来,蒙古人的龙都是与花为伍的。我们在御花园中钦安殿台基栏板上看见的游龙石刻和这里的是一样的,那些栏板也是从元皇宫建筑上拆来的。我告诉你,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拆前朝建筑盖自己房子的。不仅中国人这样,老外也是这样,从前朝城堡上拆石头搭自己的宫殿。意大利罗马的那座著名的弗拉维竞技场外墙就都被拆走了。断虹桥原来桥面中间石板上是有飞龙浮雕的,类似于现在的御路丹陛石,明初把那飞龙浮雕凿掉了。像断虹桥这样布满石雕龙和小狮子的桥,在故宫里仅此一例,其它的都是云龙或莲花望柱头,大家一般认为断虹桥是故宫内最漂亮的桥。结合刚才在武英殿看到的浴德堂土耳其浴室,这恐怕是明清皇宫中仅存的二处元代皇宫建筑。由此桥构件引申,现在故宫里的长发飘飘蹲龙都应是元代遗存,比如景仁宫和永寿宫门内的大理石影壁;那些龙吃草浮雕栏板也都是,比如钦安殿的一圈扶手栏杆。
断虹桥北有一片古树,这个叫做十八槐。
元代时,这里种的是大片柳树。元代诗人曾有“禁柳青青白玉桥,无端春色上宫袍”,说的就是断虹桥边的这片高柳。朱棣建皇宫时,这些高柳都已亡故,他便令人在高柳故土上种下了这些槐树。这些古槐至今已有六百年,即使不参天,那树干都有一米粗了。按照GB系列国家标准,胸径超过cm,树龄超过三百年,它们都属于一级古树。古人对宫中栽种槐柳很有心得,宫柳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唐人白居易入皇城访友,便有诗“津桥残月晓沈沈,风露凄清禁署深。城柳宫槐谩摇落,悲愁不到贵人心”。
看完十八槐接着往北走,武英殿和慈宁宫花园之间这里还有一个院子。
这座院子在明代就有,功能无考。清代时,这里是内务府的广储司机关办公的地方。广储司相当于现在的财务司和总务仓库,管钱管物,那些银库、缎库、皮库、茶库之流统统归他管。现在这里是故宫院直单位的写字院,门口挂了牌子。清初,这里还有个如意馆,是御用画师们作画的地方。清末,慈禧太后把如意馆搬到了东六宫后面的北五所。
对了,这个院子北墙外还有一个归他管的库房,那就是冰窖,现在是故宫餐厅分号之一。里面还和冰窖有关的就是可以买到冰棍,肯定不是清代的冰棍,你可以放心吃。
每年上冻之前,皇宫外筒子河要把水放干,然后把河道清理干净,再放进新水,那都是西郊玉泉山下的清亮之水,无污染。古代污染是很稀缺的战略物资,一般地方见不到。冬至后,经过非一日之寒,护城河水冰冻三尺。这时,宫里的劳苦太监们就来这里取暖。他们把河上的冰裁成一尺半见方的冰砖,然后运到上面这座冰窖。大家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挥汗如雨,热得不行。这座冰窖有四个地窖,可以存放五千多块冰砖。皇上来年夏天便令人去冰窖取冰制冷,给宫里的大小冰箱加入雪种。那时宫里的冰箱不是咱们现在这样前开门的,那时都是上开门,而且有掐丝珐琅的,相当豪华。宫里当年虽有冰箱,但没有冷气机,只有人力风扇,皇上也享受不到我们现在寻常百姓家的空调冷风。当年寻常百姓家有没有冰箱?也有,不过都是王府官人或者豪华酒店里有。冰从哪儿来,肯定不是筒子河的,一般都是来自护城河等水域,就是北京城墙外,现在二环路一圈。新街口豁口外就有一座冰窖,那里就是存放民用冰块的地方,现在还有地名“冰窖口”。其实这座冰窖有很大宫廷御用的成分,大部分冰还是供应宫内,因为皇宫内的冰窖规模太小,不足以伺候皇家熬过一夏之暑。新街口外冰窖弃用后,存冰块的地坑改造成了现在的青年湖。北京其它地方过去也有这样的冰窖。
再往北走就是慈宁宫了,后面接着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