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求长生而不得,退而求其次,引渭水为池,池中堆筑岛山,名蓬莱山,以模拟蓬莱、瀛洲的神仙境界。
至西汉,汉武帝也像秦始皇一样迷信神仙方术,追求长生,因此效仿秦始皇的做法,在建章宫西北部引昆明池水,开凿大池,名:太液池。池中筑三个岛屿,象征东海的瀛洲、蓬莱、方丈三仙山,这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自此之后,”一池三山“成为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直到清代。
唐贞观年间,建大明宫,引龙首渠入城,为”蓬莱池“也即”太液池“,大明宫后宫以太液池为中心布局。
唐长安与汉长安位置不同,两个太液池所引池水也不同,这两个太液池虽不是一处,但都是在西汉的上林苑之中,而后至金代、元代,北京又出现了一个太液池。
辽王朝占据幽燕之地,以南京(此南京在古代指“南方的京城”,并非现在江苏南京)为陪都,南京城位于今北京外城西,除作为皇城之外,另多建寺观园林。金灭辽宋后迁都南京并扩建,改名“中都”,其中最大的大内御苑是西苑,位于皇城西部,有许多大小湖泊:鱼藻池(瑶池)、浮碧池、游龙池等,统称为太液池,池中有岛:琼华岛、瀛屿等。除池、岛之外,还有很多楼、台、殿、阁等等。在中都皇城东北郊,建有大宁宫,是离宫御苑,人工开拓的大湖之中筑大岛,名为琼华岛,岛上建广寒殿。据说琼华岛的山体形象,以宋徽宗的艮岳为蓝本,岛上的假山石也是宋代东京的旧物,琼华岛景物极为壮观,是“燕京八景”之一。
元灭金后,以大宁宫(今北京北海所在地)为中心另建都城为“大都”,即北京城前身,琼华岛及其周围的湖泊开拓后,命名“太液池”为大内御苑的主体部分,乃元代皇家园林主要部分。太液池中有三个岛屿呈南北一线分布,即皇家园林的传统模式”一池三山“。
元代太液池,即为现今北海和中海,其中三山分别是:万岁山(即金代琼华岛)、圆坻和犀山。万岁山即金代的琼华岛,是三山中最大的岛屿,仍保留金代模拟艮岳万岁山的旧貌。圆坻是夯土筑成的圆形高台,靠近万岁山,上建仪天殿,北有石桥通万岁山,东西两侧架桥连接两岸。犀山最小,在圆坻南,主要种植牡丹。太液池水面遍植荷花,沿岸没有建置殿堂,一派郁郁葱葱的自然景观。
明代大内(今故宫)御苑的西苑,就是元代太液池的旧址,明迁都北京时,仍保持元代太液池的规格和格局。后经扩改建:填平圆坻岛与东岸水面,往南开凿南海,扩大了太液池的水域面积,奠定了北、中、南三海的布局。北海建筑布局疏朗,林木森森,绿草茵茵,一片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除两处殿堂外,其余为圈养野兽的虎城和豹房,内府库房、花房等;中海平地是宫内跑马射箭的“射苑”所在;南海中堆筑大岛“南台”,主要是皇帝亲自耕种的”御田“,并建置有数处宫殿。
此时琼华岛不叫万岁山,明代为镇压元代的”王气“,在元代大内的旧址上,建万岁山(清初改名景山),在明朝紫禁城之北。
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全部沿用明代的宫殿、园林等,顺治年间,西苑琼华岛殿宇改建”永安寺“,在山顶广寒殿旧址建喇嘛塔”小白塔“,琼华岛因而又名白塔山。北海、中海两处的建筑均作了改建,南海的南台一带环境幽静空旷,进行改建作为康熙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南台改名为”瀛台“。乾隆年间,西苑三海以西完全被衙署、府邸和民宅占用,西苑的范围收缩岛三海西岸,仅保留了沿岸一条狭长地带,并且加筑了宫墙。北海与中海之间也加筑宫墙,西苑明确地划分为北海、中海、南海三个相对独立的苑林区。清朝后面几任皇帝虽然也对西苑进行过修建,但大体山保留了乾隆时期的格局。
北海因惨遭八国联军践踏,辛亥革命后,北海闭园,其间园林建筑经修缮开放为公园,即北海公园;中海、南海合称中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