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群 唐上波/摄
举办中国-东盟海洋合作论坛,共谋向海发展大计。李鹏/摄
组织专家实地调研考察海岛修复工程。
近海对虾养殖基地
预防核辐射应急监测李鹏/摄
海堤修复展现生态美景。
李鹏杨晓佼
蔚蓝的北部湾,海阔天宽,风起潮涌。
海洋是广西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未来所在。今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由南宁片区、崇左片区和钦州港片区组成,作为全国仅有的3个单独专设海洋管理部门的省(区)之一,在“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新征程中,广西海洋部门持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打开广西向海经济开放发展再出发的新天地。
1
蓝色潜力“向海兴”
广西管辖的海域面积约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59公里,所濒临的北部湾海域面积有近13万平方公里。
这里不仅是中国著名的四大渔场之一,也是世界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的宝库,海洋矿产资源多达20多种,海洋能源资源蕴藏丰富。
海域宽阔的广西具备了开放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与禀赋,发展海洋经济潜力巨大。
广西向海发展,规划引领,制度先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用海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广西海域使用权招拍挂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广西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继出台。在年全区向海经济发展大会的筹备过程中,《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决定》《广西海洋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年)》《广西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行动方案(-年)》等加快发展向海经济“1+N”系列文件已完成编制并送政府审批。这些文件的印发实施,将推动我区向海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发展海洋经济和沿海经济带经济为基础,以现代化国际港口为支点,以开放合作为纽带,以陆海协同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海洋与陆域经济互动融合的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新模式,正引领广西海洋经济从耕海牧渔走向经略海洋。
2
“向海时代”乘风起
广西合浦县石湾镇大浪村古城头,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始码头。往事越千年,在“向海时代”,古港如今已被现代化港口所代替。
自治区党委、政府积极谋划部署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不断打造开放发展新高地。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新的一轮产业转移机会,广西通过“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建立“一主”“三轴”“四翼”的海洋产业一体化联动发展机制。推动钦北防三市着力构建临港优势产业带、海洋新兴产业带、滨海康养旅游带,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及有色金属、食品加工、林浆纸、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形成“三带七集群”产业发展格局。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时,明确表示“支持在防城港市建立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防城港作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一个自然衔接点和合作交流的边海通道的地位将更加凸显。
广西向海经济的发展潜力不断被激发,传统海洋优势产业的“二次创业”,推动着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和融合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船舶修造及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环保产业、临海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起步。邮轮和游艇产业的发展,环北部湾国际旅游集散中心的构筑,更是推动海洋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蓬勃发展。向海经济成为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新的增长点。
3
陆海联动格局新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不断推进,广西海洋部门以“海”为媒,坚持全域统筹、陆海联动,对内联合集聚西南中南西北地区资源市场,对外无缝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按下向海经济和新一轮开放发展“加速键”。
北部湾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唯一出海口,是陆上和海上的节点。广西海洋部门以港口作为陆海统筹、走向海洋的重要支点,提质增效海洋交通运输业。目前,全球班轮前20名国内外主要班轮公司已进驻西部陆海新通道大陆最南端的北部湾港,基本实现了东盟国家及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全覆盖,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港口通航,建成了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货物经重庆和成都连接中欧班列的运输模式已逐步成熟。从年9月西部陆海新通道启动以来,北部湾港集团的码头整船船时效率不断刷新纪录。年一季度,由.29自然箱/小时的记录,刷新为.88箱/小时。高效的服务促进了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的快速运转,到今年5月27日,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铁海联运班列达到了0列,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2万吨,同比增长14.45%。
广西海洋部门还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在推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全方位促进与东盟国家在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空间规划等领域内的国际合作,创新海洋合作模式,构建蓝色伙伴关系。钦州保税港区成为广西首批CEPA先行先试示范基地之一,吸引近家中外企业落户。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
在北海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上,更是共促成18个项目签约,投资总金额95.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广西企业已与越南、柬埔寨、泰国、孟加拉、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海洋合作,总投资超过25亿元;合作内容从远洋捕钓作业,拓展到海洋养殖、渔业科研、生物保护、补给服务等更广阔、更深层次领域。广西海洋生产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内聚外合、纵横联动“深耕东盟、拓展南亚、面向世界”的向海经济开放新格局。
4
海洋文化特色浓
防城港市江平镇京族三岛与越南临海相望,生活在这里的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世代孕育了浓厚的海洋文化。京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诞生的节日。在涉及独弦琴、“海洋神话”“海洋舞蹈”等迎送和祭拜海神的仪式中,形成了京族的海神信仰心理及信仰习惯,这不仅滋养了京族人富于挑战的精神,培养了协作习惯和合作精神,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6年6月,哈节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年开始,广西海洋部门对全区海洋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挖掘、整理,编制完成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我国首个省级海洋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站位高、定位准、措施实、可操作的海洋文化发展“指南”。近年来,通过合理布局海洋文化产业,加大海洋特色文化发展的创新力度,打响了北部湾开海节、钦州蚝情节、防城港京族哈节等特色海洋文化节庆品牌。通过充分发掘广西南珠文化、贝丘文化、渔家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等内涵,打造了一批具有广西特色的海洋文化精品,以海洋民俗文化产业、涉海节庆会展业、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等为重点的海洋文化产业新高地逐步显现,海洋文化产业对广西海洋经济的贡献不断提升。
5
绿色发展海洋美
蓝天丽日下的防城港市红沙环海堤,水清岸绿,白鹭起舞。
近年来,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重托,印发实施《广西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近岸海域开发布局,科学控制开发强度。通过先后筹资2.8亿元,统筹推进“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三大生态修复工程,开展了防城港西湾红沙环、企沙镇山新岸线修复整治、百里黄金海岸建设、钦州茅尾海、北海市涠洲岛等重大生态修复项目。通过一系列重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逐步构建了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现了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建设壮美广西守牢海洋生态底线。
目前,广西沿海红树林面积达.7公顷,居全国第二位;北海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防城港北仑河口保护区被国家海洋局指定为全国海洋示范性自然保护区;茅尾海、涠洲岛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级海洋公园;北海市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近期,生态环境部、国家海洋局先后发布的年度有关环境公报数据综合显示:广西近岸海域水质为优,近海生态主要监测指标名列前茅,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继续领跑全国。由于长期坚持生态“养海”、用心“护海”,严格的生态环境修护制度倒逼形成了绿色、低碳、高效、循环发展的向海经济新格局。与年相比,年全区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加了亿元,达亿元,年均增速为9.6%,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
蔚蓝海洋充满希望,广西海洋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劈波斩浪,谱写广西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自治区海洋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