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燕”飞回来了。
从上世纪的5万只到如今的只,被称为“北京城精灵”的雨燕一度数量锐减,甚至难觅踪迹。这类“土著生物”,还包括长耳鸮、“气鼓子”、火镰片儿……
近年,北京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都已在进行生物保护的探索。以雨燕为例,有研究协会通过安置人工巢箱帮助雨燕安家,还有更多努力投向了恢复湿地和生态条件。去年起,北京还首次将小动物的“宜居”纳入了绿化设计。
最新观测数据显示,北京雨燕种群数量与往年同期持平。此外,北京一些现代建筑周边也发现了雨燕,如天宁寺桥、北京大学等。
4月18日,北海公园,雨燕即将回巢。
雨燕返京
北京城进入初夏。北海、故宫、正阳门……“北京雨燕”飞回来了。
清晨六七点、傍晚五六点,雨燕在北海公园五龙亭上空翩翩飞舞。清晨,它们伴着朝阳离巢,傍晚在夕阳和白塔的映照下归巢。
北海公园是北京雨燕29个观测点位之一。5月中旬,北京四中生物教师、中国观鸟会京燕项目负责人卓小利和观鸟志愿者们正在开展观测。
为了达到最好的观测效果,卓小利选择在雨燕比较活跃的时候统计,也就是下午5时到7时之间,观测设备是望远镜和相机。
北海公园五龙亭,在阴暗的木结构缝隙中安家的雨燕探出了头。
五龙亭中间的亭子顶中央,盘旋着一条“玉龙”,龙爪和龙须处形成大大小小很多小缝隙。一只雨燕“嗖”地从空中俯冲进入,脑袋先探进巢穴,然后小小的身体才慢慢挤了进去。
“这些小缝隙是雨燕天然的家。”卓小利说。
也许“家”不够大,一团絮状物被雨燕从巢穴中挤了出来,卓小利将这小团东西拿在手中,仔细看了看。雨燕筑巢的材料都是从空中直接衔的,衔到什么就用什么,所以成分很复杂。这团巢材就包括头发、草、羽毛等。
除了北海公园,北京雨燕的观测点还包括正阳门、景山公园等古建筑周边。
卓小利团队采用的望远镜观测方法,是以20只雨燕为一群估算,初步观测有多少群,以此估算有多少雨燕。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相机拍摄估算,即把天空分成好几“块儿”,一块儿一块儿地拍,看每一块儿有多少雨燕,以此来计算总数。
初步观测结果显示,今年返京的雨燕种群数量与往年同期持平。在卓小利看来,“数量持平就是一个好消息。”
4月17日傍晚,北海公园,北京四中教师卓小利在观察雨燕。
种群衰落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句老话说的就是“北京雨燕”。
雨燕是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坐标。“80后”北京姑娘王分贝小时候在北京市少年宫学跳舞,当时的少年宫位于景山公园寿皇殿,寿皇殿屋檐下有许多雨燕窝。每到夏天,尤其是要下雨之前,雨燕成群结队而来。
“那雨燕飞得可低了,好像要擦着头皮飞过去似的。”年幼的王分贝从家到少年宫,一路经过前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一抬头,就能看到围着城楼漫天飞舞的雨燕。
有北京城“精灵”之称的北京雨燕,是普通雨燕的一个亚种。它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还是著名的食虫益鸟。
年,英国博物学家斯温侯首次在北京采集到普通雨燕的亚种标本。全世界以“北京”为模式产地的野生物种非常少,因此北京雨燕属于北京的标志性物种。年北京奥运吉祥物“妮妮”的原型之一,正是北京雨燕。
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前期,北京雨燕种群数量达到鼎盛,约为5万只。此后,北京雨燕数量曾出现大幅下降。连续十多年的监测显示,目前北京雨燕的种群数量稳定在只。
近些年,城门、城墙和老房子拆除,古塔及庙宇减少等,都令北京雨燕的生存环境剧变。包括对古建筑加装“防鸟网”的保护之举,也被看作是北京雨燕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卓小利解释,翅长身小的雨燕“偏爱”在斗拱结构的古建筑椽子和檩之间的缝隙筑巢。这样它们收翅合拢后,能藏身在狭小隐蔽的空间,有利于孵卵和育雏,并有效预防天敌的捕食。而“防鸟网”的安装,直接导致雨燕失去了栖身环境。
4月17日傍晚,北海公园,五龙亭的藻井成为雨燕理想的栖身之地。
搭巢护燕
如何留住这只“城市精灵”,卓小利的团队已进行了不少尝试。
去年3月,卓小利带领学生们自制的北京雨燕人工巢箱,挂在了高中部校区科技楼上。
箱体长40-50公分,高15-20公分,进深15-20公分。箱体内部带有缓冲带,适合雨燕产卵和孵卵,可供一对雨燕“入住”。
“人工筑巢”首次实验效果并不太理想,没有吸引到雨燕。卓小利分析,可能是悬挂的时间晚了一些,雨燕已经找到筑巢的地方。今年,团队还将继续尝试,准备通过播放雨燕鸣叫声,对其进行招引。此外还会调整巢箱悬挂的时间和位置。
“希望通过志愿者、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雨燕回归北京。”卓小利表示。
去年,中国观鸟会曾对北京城区雨燕开展了三次调查,志愿者们选择了31个样点,分别为中轴路、安华桥-鼓楼地区、前门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等。
结果显示,北京雨燕对于古建筑的依赖性非常强。种群数量比较大的区域有北海公园、颐和园、故宫、前门等,其中北海公园预计有-只。
此外,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好转,北京一些现代建筑周边也发现了雨燕,如天宁寺桥、北京大学等。
鸮、蛙与鱼
雨燕是北京“土著生物”的一个缩影。
被各方力量列为“保护对象”的土著生物,还包括“长耳朵的猫头鹰”——长耳鸮。
“在一座人口超过万的大都市里生活着好几群野生猫头鹰,而且已经生活至少几十年了,这听起来是件挺不可思议的事儿。然而这是真的,而且就发生在北京。这种神奇的猫头鹰,就是长耳鸮。”观鸟爱好者、生态学研究者朱雷曾在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