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略海洋,青岛担当丨具备先发优势的海洋

风口财经记者李红梅

  近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简称“青岛北海造船”)交付运营,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进阶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青岛船舶海工装备制造业的实力。

  年,青岛市重点海洋产业实现较大增长,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速超过18%,以海洋设备制造、海洋材料制造等为主的海洋相关产业增速达到23%左右。

  同时也应看到,青岛市海洋制造业还没有形成比较优势,海洋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附加值整体不高,产业集聚度及本地配套率较低,大都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仍需进一步培育壮大。

0多年前的设想照进现实

  海洋装备制造业是青岛着力提升、做大做强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青岛在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即墨区蓝谷、西海岸新区古镇口融合区等区域集聚了一批优质的船舶海工企业与科研院所,拥有北海造船、海油工程、中国船柴、海西重机等一批龙头企业,中船重工海洋装备研究院、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创新中心以及中国船舶集团所属7家船舶技术研究所分部等科技创新平台。

  作为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研发、建造等诸多方面都开创了国际先例,有望为中国乃至世界深远海养殖打造“中国样本”。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

  “从设想到落地,这条船,中国人等了整整0年!”青岛北海造船“国信中船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技术总工程师王伟堂感慨道,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雷霁霖院士为代表的海洋渔业专家就提出了“未来海上养鱼工厂”的蓝图构想,但限于当时薄弱的工业基础,这一梦想就此搁浅。

  随着大黄鱼等高价值鱼类需求的急速提升和近海养殖的不断增多,年,青岛国信集团联合中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单位,开始大型养殖工船的建设探索。年12月,“国信1号”在青岛北海造船启动建造。

  “国信1号”构造复杂、设备新颖、建造难度大,青岛北海造船组建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优化工艺工法,集智攻坚克难,历时一年多,成功攻克了特殊分段建造、舱室特涂施工、养殖设备调试、振动噪声控制等关键技术和施工难点,为我国抢占全球高端渔业养殖装备市场制高点留下了“青岛印记”。

  此外,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海洋油气装备制造基地之一,近年来先后建造、交付了世界最大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核心工艺模块、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P70、我国最大作业水深FPSO“海洋石油”和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等项目。

“深海一号”作业平台

  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三亚考察时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并强调,要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如今,青岛船舶海工产业正在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和自动智能方向发展。近日,我国自主设计的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在青开工,渤海油田万吨级浮托组块在青完成主体结构封顶……一系列高端船舶海工装备在青开工建设,并从这里驶向世界。

  不过,对标长三角、珠三角等船舶海工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区域,青岛市船舶海工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研发设计能力不足,缺乏高端船舶海工设计机构;船舶海工产业链条存在断点,核心配套技术实力不强。

  围绕青岛市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存在的这些难点、断点、堵点,今年1月发布的《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提出,鼓励引进高端船舶海工设计机构,支持新建深海油气开发装备、高技术船舶项目等扶持政策。

世界最大吨位“海上石油工厂”P70

  例如,对青岛市新引进的高端船舶海工设计机构给予贡献奖励,以提升青岛市船舶海工的研发设计能力,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对通过国际船级社协会会员单位认证的青岛市船舶海工配套产品给予补助,鼓励青岛市船舶海工配套企业积极提升标准水平,进一步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青岛市新建造的深海油气开发装备及其核心工艺装置、高技术船舶,单个项目最高奖励建造企业万元;对青岛市船舶海工装备和海洋探测、观测、监测装备的关键核心配套设备新建项目,最高可补助万元。

  这些“真金白银”的精准扶持政策都是为了鼓励青岛市船舶海工企业积极争取高端产品订单,积累高端产品的加工建造能力,提升关键核心配套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发展。

“蓝色药库”有望再添新丁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青岛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具有坚实的资源基础,但整体面临规模偏小的局面,仍需进一步提质增效。

  青岛是全国最早利用海藻开展海洋药物研究的城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成功开发上市了多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洋药物,其中如PSS、甘糖酯、海昆肾喜胶囊、GV-等全部以海藻为原料研发,且都源于青岛,是目前国内市场上仍在生产销售的国产海洋药物。

  免疫抗肿瘤创新型海洋药物BG,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团队研发的又一海洋多糖类药物,已完成系统临床前研究,投资强度从百万级激增到千万级。上市后有望延长黑色素瘤和结肠癌病患的生命。

  目前,青岛聚集了正大制药、黄海制药、明月海藻、聚大洋、英豪集团等为代表的海洋生物医药企业数百家,形成了以西海岸海洋高新区海洋生物产业园、崂山海洋生物特色产业园和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3个以海洋生物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园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其中,西海岸新区是中国“蓝色药库”的主要研发基地,这里有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数据库,还有全国唯一的海洋药物中试基地。

  不过,从整体来看,青岛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仍面临规模偏小的局面,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并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

渤海油田万吨级浮托组块在青完成主体结构封顶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董事长张国防曾坦言,公司近年来多次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引进海洋生物方面的科研成果,但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少之又少。“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还需要攻克原材料、设备、工艺、审批等一系列难题。就是这最后一公里,往往因为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的限制而难以打通。”

  近年来,青岛市大力支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今年年初出台的《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针对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产业设立专章,制定了产业靶向扶持政策,引导人才、资金、技术资源向海洋生物医药领域聚集。依托青岛海洋资源禀赋、科研人才及平台优势,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统筹,推动海洋生物医药向海洋生物精深加工及高值化利用、海洋创新药物及制剂、生物新材料方向发展。

水资源短缺的青岛“解法”

  青岛是我国严重缺水的沿海城市之一,也是国内最早开展海水综合利用的城市之一,在海水淡化规模、示范应用、机制创新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年,青岛市就发布实施了全国首个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多年发展,青岛被列为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城市和产业化基地、国家海水淡化试点城市。

  目前,青岛市已建成海水淡化规模达22.万吨/日,占全国建成规模近1/7,在建海水淡化项目规模为11.7万吨/日,海水淡化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是我国最大的参与市政供水的海水淡化项目

  其中,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是我国最大的参与市政供水的海水淡化项目,也是我国首个日满负荷运转达10万吨级的海水淡化工程,百发二期项目扩建完成后总产能将达到20万立方米/日,为保障青岛市城市用水安全发挥重要作用。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实现了关键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打破长期以来海水淡化膜技术的国际垄断,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反渗透膜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及应用示范项目”。

  近年来,青岛积极拓展海水淡化利用新空间,已涵盖市政、工业、海岛等主要应用场景。依托百发和董家口两座10万吨级海水淡化项目,形成了市政和工业供水规模化应用模式,并探索海岛、船舶等更多应用场景。环湾路沿线的青岛石化、青岛华电等6家企业均已实现淡化海水直供,最高日供水量约2万立方米,有效替代工业自来水利用。

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设和自主运营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

  为摆脱我国海水淡化高端材料源头主要依赖进口产品的现状,逐步解决关键装备受制于人的问题,青岛市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在设备制造业方面,青岛市近年来涌现了多家从事膜产品研发、装备制造、淡化水及盐化工产品生产的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如青岛华欧集团拥有的低温多效技术、青岛海诺水务生产的超滤膜组件等。

  为推动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市财政局联合出台《青岛市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奖补政策实施细则(试行)》,对符合条件的海岛海水淡化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20%给予不超过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对符合条件的非海岛海水淡化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10%给予不超过万元的一次性奖补。这些奖补政策将推动青岛市进一步扩大海水淡化项目规模,为争创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能源低碳转型的蓝色路径

  青岛市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达90%以上,是典型的能源受端城市。海上风电、海上光伏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是青岛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

  其中,海上风电具有运行效率高、输电距离短、就地消纳方便、不占用土地、适宜大规模开发等特点。青岛沿海风力资源丰富,具有风速高、静风期少的特点,开发潜力巨大。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制造业高地,青岛在海上风电场的安装建设、设备供应、物流运输、电力就地消纳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成为国内海上风电投资焦点区域。

  早在年,青岛就将风电装备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经过多年的招商引资和战略部署,青岛的风电装备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产业配套体系较为完善。企查查数据显示,青岛市海上风电相关企业数量排名全省第一。

  例如,海西重机建造的“中国三峡”海上风电自升式勘探试验平台,是目前国内海洋新能源领域最大的综合性勘探试验平台;德枫丹(青岛)机械有限公司抓住风电行业进入大型兆瓦级涡轮机时代的机遇,为全球风电行业提供专业的轴承产品;青岛盘古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批量交付金风科技等多家风电整机企业,是风电行业的“隐形冠军”……

“中国三峡”海上风电自升式勘探试验平台

  《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推动海上风电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海上风能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规划海上风电配套的储能设施建设与智慧能源管理。支持胶州市风电装备产业园、西海岸新区融合浮式海洋风电机组生产制造基地等建设,完善海上风电产业链。

  “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项目预计今年6月陆续投产,年内3期全部竣工交付使用,比原计划提前半年。”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山东分公司办公室主任孙飞介绍,项目拟建.0兆瓦、6.0兆瓦和8.0兆瓦风机整机生产线,主要进行海上风电高端装备的设计研发制造,打造亚洲最大的、具有世界顶尖水平的高端风电装备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在海上光伏开发建设方面,即墨区HG37海域海上光伏项目已纳入能源保障网,项目计划装机万千瓦,建成后年可发电12亿度,可为全市抵扣8万吨标准煤,助力全市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近日印发的《青岛市激发市场活力稳定经济增长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用,按照市场化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海上光伏和海上风电开发建设。争取符合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条件的海上光伏和海上风电项目纳入省项目库,按规定程序予以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