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能源报」
核心阅读
小型LNG气化站因建设周期短、性能强,成为推进天然气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其设计规范、标准执行不到位,埋下诸多安全隐患,亟需更新相关规范并确保落地实施、打造专业管理队伍、提高企业准入门槛。
近日,浙江金华义乌市佛堂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执法队员在该市义南工业园区企业检查时,发现某印染公司内设一只容量为60立方米的LNG储罐。经查,该气化站由某能源公司出资建造,未经审批向该印染公司售卖天然气。此外,该LNG气化站内储罐还存在与周边建(构)筑物间距、天然气放散总管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间距过短等多处不符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问题。一旦发生天然气泄漏,后果不堪设想。
“煤改气”的持续推进,为小型LNG气化站的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LNG应用的逐渐普及,小型LNG气化站的安全要求也随之提高。“相关管理部门必须严把LNG相关设备的设计、选材、施工,强化安全监理,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充分确保安全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不给安全‘埋雷’,推动小型LNG气化站的健康运转。”陕西省燃气设计院原院长郭宗华说。
环保属性与安全要求并不相悖
近年来,在“煤改气”政策推动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小型LNG气化站在全国各地的建设数量逐渐增多。加之部分地区燃气管网尚未发展到位,LNG成为当前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气源。“小型LNG气化站具有建设周期短、性能强等优势,为气源灵活运用和治理雾霾作出了贡献,目前在用气市场的作用愈发突出,逐渐成为主要的供气方式之一。”郭宗华表示。
但在小型LNG气化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同时,其背后的安全隐患也逐渐凸显。
据记者了解,此前浙江曾开展企业自建燃气设施专项整治行动,整治结果显示,大部分小型LNG气化站属于无立项、无手续、无验收的“三无”站点,存在安全管理盲区、安全隐患不可控等现象。此外,山东、湖南、广东等地也查出燃气设施安装、运行、保护等方面的诸多隐患。
LNG作为高效清洁的优质能源,对于保障人民生产和生活都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同时,其易燃易爆的特点,也对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据统计,近年来LNG安全事故频发,如年“6·5金誉石化”、年“北海11·2安全生产事故”等,都充分证明LNG气化站的监管亟需进一步强化。
但郭宗华建议,当前“煤改气”渐趋理性,不宜对小型LNG气化站“秋后算账”“一刀切”。“对于符合安全规范要求的气化站,应鼓励企业自主选择并继续运营。对于违反相关条例和要求的,应予以整改,执法要严格但也要人性化。环保和安全问题并不相悖。”
相关技术标准推广不力
据了解,多数小型LNG气化站为企业自建,由于未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或审批手续不齐全,导致后续监管缺失。场站建设流程也不能做到合法合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究其原因,某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相关标准推广不到位是主因,现有相关规范、要求跟不上小型LNG气化站发展脚步。
目前国内小型LNG气化站设计的规范依据主要有《城镇燃气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上述规范对储罐、集中放散管与气化站内、外建构筑物的安全间距要求极高。以标准的LNG气化站为例,一台60立方米的储罐需净地约5.5亩左右。工业“煤改气”用户多因该项规定而无法正常设计。“正因如此,部分用气企业才会像上述印染公司一样,为应付环保要求,在不合规的情况下使用天然气,埋下安全隐患。”该业内人士说。
但据记者了解,相关部门和专家曾制定出台《小型液化天然气气化站技术规程》(下称《规程》),但这一团体标准并未得到广泛使用。
在曾参与制定《规程》的郭宗华看来,企业对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的权威性认识不够、认可度不高导致这些标准的推进受阻。“以前,行业相关标准和规程由国家层面制定,相对严苛,现在标准制定正向地方和团体制定过渡,审批不严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不少标准稍显‘宽松’。加之国内企业和社会对此类标准的认可度不高,因此在执行这些标准的过程中问题不断。”
“很多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当地企业或行业意见,夹杂着很多利益博弈。”上述业内人士补充说,“各地应该尽快推进《规程》,并尽快出台适用于工业企业自用小型气化站的审批程序,为审批提供政策保障。”
高素质安全管理队伍不可或缺
受访专家均表示,相关部门应明确小型LNG气化站建设的前置审批条件和流程,指引建设单位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同时,加强对小型LNG气化站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此外,要严格小型LNG气化站设计、严控施工质量,并进行严格的设计审查、验收。
除推进小型LNG气化站相关规范更新及落地实施外,还需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