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梭,一眨眼又进入了腊月。
腊月是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十二月。那么这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为何称之“腊”呢?
东汉著作家应邵在《风俗演义》中为我们提供了三种说法:
第一种,“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祖先也”;
第二种,“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第三种,“腊者,所以迎刑送德也”。
无论哪一种说法,腊月这个月都是我古代中国人准备辞旧迎新的一个月。在这个月中,无论农人,游子,官家都要为过年做准备,为祭祀祖先作准备。
那么,古人在腊月里要做的几件事,你知道么?
一、置年货
腊月购置年货,是这个月最重要的一件事。无沦南北,从古至今,腊月里逛市集和赶庙会,采办年货一直来都是这个月的重头戏。所以,无论商家和人民,都会积极参与其中。
清人让廉所著《京都风俗志》就有这样的记载,“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桌几笔墨。人丛作书,则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炫目,则卖画幅者;以及芦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人家铺肆,择日撢扫房屋,谓之扫房,整顿内外一切什物,买麻秸、栢枝、米面、菜蔬,果品、酒肉,鸡鱼,凡食用之物,置办一新,以预过年。”
让廉所说的虽是京都的事,在南方又何尝不是如此!而且这种风俗一直至今还在延续,如今很多的超市、农贸市场都会推出各种的年货节,以招徕生意。
二、腌腊肉
腌腊肉多见于南方,主要是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云南、贵州、四川等气候湿润地区。
在年前,各家都会杀过年猪,除了吃鲜肉以外,大都会把一部分猪肉进行腌制,存放到年后食用。
腊肉除猪肉外,还会有腊鸭、腊兔、腊肫干、腊肠等。
现在的家庭很少养猪,但腌腊肉的风俗习惯还是没有改变,人们只是去菜市场去购买鲜肉回来,自己腌制罢了。
三、休学、封印
进入腊月,因大家都要为祭祀和过年作准备,所以官府要封印、学子在休学,游子在归家。
据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记载:“每至十二月,于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一体遵行。”“儿童之读书者,于封印之后,塾师解馆,谓之‘放年学’。”
与现代相比,古人在春节前的放假时间比现在要早很多,封印的意思就是不再办公了,腊月十九就放假回家准备过年。学生则“放年学”,如今称“放寒假”。
在北方地区,腊月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藏冰”。
进入现代社会后,这件在当时北方最重要的事情已经不用做了,因为家家都有冰箱了,但在这里还是要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清朝的工部都水司专门有个采冰差役,都会腊月八日前后,把河里的冰块采回来,存放在冰窖里。朝廷的采冰是有程序的,他们每年冬至后半个月开始,在故宫护城河、北海、御河等处采冰。在河湖封冻之前,还要先“涮河”,即捞去水草杂物,开上游闸门放水冲刷,再关下游闸门蓄水。
开采前还要由工部派官员祭祀河神。采过冰的水面待再次封冻后,还可以再采。一个冬季可以重复采冰“三茬”到“四茬”。采冰时,采冰人手拿钩连枪、绳子和运冰用的排子车,到湖面取冰。采冰人先画好线,再用钩连枪按线戳冰,然后将一块块大小差不多相同的冰勾到岸边,放到排子车上,用绳子捆好。采得之冰,由没技术的短工运至冰窖,再由有技术的差役码放,要由冰窖最里边码起,一直码到窖顶,然后封门待夏天取用。
《燕京岁时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打冰。冬至三九则冰坚,于夜内凿之,声如錾石,曰打冰,三九以后,冰虽坚不能用矣”。采冰也有讲究,三九之后采的冰就不能用了。
据《大清会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记载:当时北京城共建有4处官窖,总计达18座之多,包括“紫禁城内窖五,藏冰二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窖六,藏冰五万四千块;德胜门外窖三,藏冰三万六千七百块,以供各坛庙祭祀及内廷之用。德胜门外土窖二,藏冰四万块;正阳门外土窖二,藏冰六万块,以供公廨……之用”。
如此之多的藏冰量,需用的人工也是惊人的。这里还不算民间的采冰量。如此想象,当时北京城的采冰活动也是蔚为壮观了。
腊月这个月,要做的事情还真的很多,现在你知道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