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有这样一个地方,平米的房子只卖15万元。你可能会觉得是白日做梦。
不!这不是做梦!这是事实,就发生在东北五线小城——鹤岗。
近日,鹤岗因为个别小区的房价暴跌到“白菜价”(每平米三四百元)而登上了热搜。这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每平米五六万元的房价,可谓天壤之别。
惊讶之余,我们必须意识到:表面上看是房价的暴跌,本质却是当地经济的发展困局。
事实上,鹤岗自年起就进入了GDP负增长通道,人口外流也极为明显。虽说近年有所复苏,但仍面临着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
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煤独大”的鹤岗
首先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鹤岗是怎样一座城市。
鹤岗,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年的经济总量在黑龙江13个地级市中排名第十,人口规模.9万人。当地有着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超过20亿吨,自年开始采煤,年产量长期在0万吨以上,为我国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得益于资源禀赋的优势,鹤岗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这也反过来夯实了当地煤炭经济的支柱地位。根据《鹤岗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项工业产品之中,煤炭处于绝对主导(参见表1)。此外,据黑龙江省政府统计,鹤岗的工业经济中,煤炭产业与非煤产业的比重约为7:3。
这种情况似乎注定了当地经济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带来的结果是:一旦煤炭产量下降,经济就受到影响。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年鹤岗原煤产量较之上一年减少了万吨,再加上煤价下跌,直接导致全市GDP与财政收入的双双大幅度下降。与之相应的是,当地的第三产业占比始终没能突破40%,大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放眼全国乃至全球,鹤岗绝非个例,许多资源型城市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包括国内的大庆、大同、玉门、枣庄、黄石等地,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不少地方。
“荷兰病”与“资源诅咒”
理论上讲,丰富的自然资源本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可在实践上,反倒常常掣肘一个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整个欧洲大陆都被世人认定是“贫油”之地,除了罗马尼亚境内拥有极少的石油矿井之外,再无其他。
也正因为如此,当年希特勒为了0万吨石油,不惜改变自己的战略重心,花大力气横穿匈牙利与南斯拉夫,就是为了拿下罗马尼亚。
年,荷兰在近海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石油产量最高可达到1亿吨/年,是罗马尼亚的十倍有余。
由此,荷兰开始了对资源的开发,其直接结果是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强势崛起,不仅借着19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发了一笔横财,还拉动了全国石油天然气产业的繁荣兴旺。
后面的剧情可想而知,当石油天然气产业站上了风口,举国上下的老百姓无不想削尖脑袋挤进行业的大门,无论是厨师、卡车司机、警卫保安,还是工程师、维修工人,都去搞石油天然气了。
相应地,其他行业遇到了不小的麻烦:饭店老板招不到小工,运输公司招不到司机,警察队伍招不到警员,制造企业招不到工程师……久而久之,受石油天然气的影响,荷兰原本在欧洲颇具名气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渐渐失去了竞争力。
到了年,属于荷兰的“北海油田”接近枯竭,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疲软不振,让荷兰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收入一落千丈。
此时,荷兰政府茫然四顾,一片悲凉——通货膨胀严重,政府福利积重难返,赤字高企,失业率激增,国民经济严重受挫,GDP更是连续数年呈负增长态势。
对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荷兰病”的概念,用以表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因为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萎缩衰落的现象。
此后的研究进一步证明,“荷兰病”并非个例,而是普遍发生于资源禀赋相对丰富的国家之中,反观一些资源稀缺的经济体(如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增长势头却迅猛得令人惊叹。
于是人们开始意识到:丰富的自然资源虽然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这便是著名的“资源诅咒”效应,而鹤岗正是受其所困。
“资源诅咒”的负面影响
毋庸置疑,“资源诅咒”效应会在相当程度上拖累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主要的负面影响有以下三点:
第一,给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阻碍。
前文所说的“荷兰病”就是典型表现。事实上,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的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通常更倾向于优先发展资源型产业,而因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增长效果也是极其显著。不过,资源开采的过度繁荣,往往会使人们忽视对非资源型产业的培育与支持,同时也会将其他行业的生产要素吸引进来,由此造成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空心化。一旦资源产量下降,其他行业发展跟不上,便会拖累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外,资源型产业的一家独大,还容易造成当地投资环境的恶化,不仅使得吸引外部资金的进入变得困难,也会迫使本地投资者将资金转移至其他地区寻觅投资机会。久而久之,经济发展活力就会逐渐变弱。
第二,不利于人力资本积累与科技创新。
众所周知,人力资本的积累与科技创新对于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资源产业繁荣的地区往往会把自然资源视为最重要的资产,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会有所降低。
此时,负面影响主要有二:一方面,资源产业的劳动回报率较高,且对于从业人员的教育水平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故从劳动者角度看,只需从事资源密集型产业便可收获更高的劳动报酬,而不需要过于深厚的学历背景,从而对创新造成了制约;另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看,资源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保障,故更多的政策红利会向其倾斜,教育和人力资本建设会受到限制。
这不是信口胡说,发表在《欧洲经济评论》上的论文《自然资源、教育与经济发展》,通过数理模型验证了资源产业繁荣的国家,教育业投入与资源丰裕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第三,可能会导致寻租行为的发生与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来,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在短期内带来大量的财富和资金,这便有可能引发寻租行为的产生,进而对地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二来,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相关产业常常伴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生态问题,这些同样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负面影响,也正是困境中的资源型城市的症结所在。事实上,“资源诅咒”堪称普世难题,国内外许多资源型城市和地区都为冲破“资源诅咒”而努力着。此次鹤岗的“房子白菜价”风波再度给世人敲响了警钟——毕竟,谁都不希望看到自己赖以生活的城市日渐衰落。
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型?
倘若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和初级化是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经济绩效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解决问题的根本思路是——尽可能减少对资源部门的依赖,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同时应着力提高资源型产业的科技含量,以技术进步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带动当地经济的转型发展。
许多资源型城市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出了许多尝试,而成功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比如河南的焦作。
4年,我国旅游节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焦作现象”,它引发了国人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