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吞山怀谷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

文:读阅评说

去江浙游玩,园林是必去的。而提到园林,苏州园林则是园林中的佼佼者。苏州园林是苏州市内古典园林的总称,这些园林曾于年(拙政园、留园等)和(狮子林、退思园等)年先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喜欢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六次游览狮子林,并留下大量题字和“御制诗”。乾隆皇帝为何对狮子林如此偏爱,即使在假山中迷失了方向依然不改初衷,或许汪菊渊先生的著作《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能够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

汪菊渊先生是著名园林学家,曾主持编纂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的园林部分,是风景园林学界首位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新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创始人。

《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分上篇《中国山水园的历史发展》和下篇《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传统》两部分,结合想象图、复原示意图、实景图等近百幅图片对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发展和艺术传统进行了梳理。

从西周素朴的囿(原意为养动物的园地)开始,中国山水园林初具雏形。春秋战国时代,囿仍是帝王贵族进行射猎和游乐的场所。到了秦始皇、汉武帝时期,神山池海,一池三山渐渐成为后世宫苑山池之筑的范例。南北朝时期,自然山水园林广受追捧,而东晋田园诗人陶潜对后世山水园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山水田园依旧深受世人喜爱。汪菊渊先生广泛参阅历史文献,对中国古代山水园林进行的概述,让我们在欣赏园林美的同时,也能够对中国山水园林的发展有所了解。

汪菊渊先生在《江浙明清宅园——文人山水园》一文中提到,苏州宅园的一大特征就是园地面积虽小,但能因势随形,展开一景复一景,引出曲折多变化的层次。相信所有曾亲临苏州园林的朋友都会对这一描述有深切的体会,曲径通幽、柳暗花明、别有洞天……苏州园林带给无数的惊喜。

清代构筑苏州宅园的共同特征是以山池泉石为中心,莳以花草树木,环以建筑,构成山水园。

苏州园林假山用石多为太湖石。太湖石无论水石、干石,都是历久侵蚀缓慢形成的。

形态各异、姿态万千的太湖石,经过匠人的精心挑选、巧妙融合之后,成为园林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叠石手法高妙,选石纹石色相同的一边拼接,自然脉络连贯,体势相称,浑然一体。

当然,山水园林建筑的特殊性不仅要求匠人(设计师)熟悉园林技法,还要求匠人(设计师)必先胸有丘壑。

中国南北方山水园林在建筑风格和特点上有着许多不同,北方园林多为皇家园林,南方园林多为私家园林。南方园林秀雅,北方园林富丽。单从掇山叠石来说,南北方园林就有着很大的不同。

下篇《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传统》第三章《掇山叠石》中,汪菊渊先生以景山土山带石的掇山和北海公园内的白塔山后山部分堆石不露土的掇山为例对北方园林的掇石叠山进行了介绍。文中,汪菊渊先生引用李渔《闲情偶寄》“另是一种学问,别有一番智巧”来形容掇石叠石技巧,这无论是对南园林还是对北园林都再恰当不过。

整本书读下来,我比较喜欢的还有最后一章《植物》。

“由于各种花木具有不同的性质、品格,在园林里的种植必须位置有方,各得其所。”由此可以看出,园林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生长,其实都是经过了悉心、精心的设计挑选之后的呈现。《吞山怀谷:中国山水园林艺术》让我们在流连山水园林的同时,增进了我们与山水园林的了解与认识。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