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海的历史足记一路走来你不知道的那些

北海白龙珍珠城

白龙珍珠城曾是令人骄傲的南珠标志,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珍珠城残留下的历史遗迹,位于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白龙村,传说古时有一条白龙飞到这里上空,落地不见踪影,人们认为白龙降临乃吉祥之地,便从那里建城,得名白龙城;因白龙城濒临大海,盛产质优色丽的上等珍珠,古城墙内外砌火砖,中心每层黄土夹一层珍珠贝贝壳,层层夯实,故又得珍珠城之美名。

此城为正方形,南北长米,东南宽米,周长米,墙高6米,城基宽6米,条石为脚,火砖为墙,中心黄土夹珠贝夯筑而成。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分东、南、西三个城门,门上有楼,可了望监视全城和海面,城内设采珠公馆,珠场司、盐场司和宁海寺等。城墙内外砌火砖,中心每10公分一层黄土夹一层珍珠贝贝壳,层层夯实,珍珠城因此得名。

城墙周围可见古代加工作坊的遗址和明代钦差大臣《李爷德政碑》《黄爷去思碑》等的遗迹。残贝散落,遍地皆是,可见当年采珠之盛。

古珠城在抗日战争前还保存完好,抗战期间,大部分城墙及城门被拆毁。解放后只剩下一道城墙和一座南城门,年也遭毁尽。该建碑亭内现存少量碑刻,南门城垣有一段2.6米高的墙心。

割股藏珠的传说:

相传明代时,皇帝听说白龙海中有宝珠一颗,光照海天,但有巨鲨二尾守护,多年无法采得,特派太监坐镇白龙城强迫珠民下海采捕夜光珠,结果造成珠民死伤无数。采珠能手海生历尽磨难,幸得珍珠公主救助,终于得到了这颗夜光宝珠。太监将珍珠收好,快马加鞭,直奔京城,刚到三里外的杨梅岭下,忽然海面泛起白光,一查之下,宝珠竟不翼而飞。太监只好又赶回白龙城,用更残忍的手段强逼珠民寻珠,为拯救珠民,珍珠公主再次献出了宝珠。

太监谨记教训,将自己股部割开,塞入夜光珠,包扎严实后,立即起程回京。岂料走过杨梅岭时,晴天霹雳响彻天际,一道闪电划向大海,太监大惊,割开伤口,珍珠早已不在。惊吓过后,太监自知无法交差,于是吞金自尽,据说珍珠城外的一堆黄土,便是当年太监的葬身之所。另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许多到合浦地区贩卖珍珠的波斯人为免途中遭遇劫掠,“遂将珠藏于股中”,由此可见,“割股藏珠”也是确有其事的。

北海诸庙冠---普度震宫

普度震宫位于广西北海市区茶亭路,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由当时罗浮山乾元洞道士吴锦泉约集北海慈善界梁起振、黄日章、陈觉裕等人发起,向港澳同胞募资而建。普善堂坐南向北,砖木结构,占地平方米。主要建筑由中天殿(年因扩建茶亭路被拆)、金母殿、地母殿三进庙寺组成,供奉着神佛像,是一座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的古庙宇。

现存的两殿结构大致相同:正殿两侧有耳屋;殿内又分明间和两侧的次间;顶脊有琉璃双龙戏珠;殿内正脊有花鸟雕饰;廊顶前墙有壁画。清·梁鸿勖着《北海杂录》赞曰:“庙貌灿然,为北海诸庙冠”。现存金母、地母两殿,在中天殿旧址建普渡震宫门楼。宫内园林成景,幽雅宁静。

光绪二十七年,震宫扩建金母殿于中天殿后座。

金母殿楹联曰:“金光照耀,母德宏深。”再有石刻联曰:“斋口斋心斋成佛果,修功修德修到天庭。”

金母殿正殿祀奉瑶池金母,左殿祀奉三官大帝(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右殿祀奉二圣帝君(文昌帝君关圣帝君)。

公元一九一九年,震宫更于金母殿后进,建立地母殿,楹联日“地藏深固,母范犹存。”正殿祀奉地母元君。左殿祀奉观世音菩萨,右殿祀奉李铁拐,吕洞宾两大仙,殿左有厅祀奉贞烈圣母。厅旁再有厅,祀奉震宫创办人及历年加入普善堂办善事堂友的祖先牌位。至该时期,震宫拥有三座殿宇,兼有园林布置,宿舍、客厅、书室均具,堪为北海名胜矣。

公元一九二八年,震宫遭到军队长期借住,全部占用中天金母两殿,神像牌位及法器用具均被毁坏,普善堂办事地址原在中天殿右厅,至此被迫移上地母殿了。

公元一九三五年,合浦白沙人林国佩当时担任广东省参议长。到北海寄寓,目悉震宫被军队强占情况,乃出面与该军队交涉。得到军队移出震宫,收复中天金母两殿。两殿虽得收复,但建筑多被损破,林国佩倡募重修,两殿幸复原貌,但神像牌位,未及重塑了。

公元一九三六年,林国佩约集合浦及北海知名人士李仲平、林义山、吴炳荣、黄耀之、黄万镒、陈达震等,设办布道善坛于中天殿。

布道善坛以宣扬孔孟学说,提倡仁义道德,演讲善恶报应的因果道理为宗旨。当时参加入坛者颇众,但仅办两载,因经费无着而停。抗日战争时期,北海居民疏散,震宫及善堂活动均停。抗战初起,北海有些关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青年。组织北海青年抗日救亡工作团。借震宫天殿右厅为团址,进行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工作。抗战胜利后震宫宗教活动,善堂公益事业,陆续恢复。但规模比前缩小了。震宫主持王大廪亦去世。

震宫事务,由普善堂负责选人主持。

公元一九四二年苏州弘化社及四川威远中峰寺印书弘化社寄来大量的佛教初机入门书籍在北海流通。引起普善堂堂友及来往的善男信女向佛教起信,按照佛教仪规,礼请广东乳源云门山大觉寺虚云老和尚及江苏、苏州、灵岩山寺德森老法师,授受佛教的三皈依法,此是北海有正式信仰佛教居士的启始。

北海佛教居士于珠海西路开设振化书馆,流通佛像经典并印刷劝善书籍发行。

公元一九四三年北海佛教居士于中天殿左厅,设立念佛堂,供奉西方三圣像,定期集合念佛,修持净土法门。公元一九四五年四月,北海佛教居士组宏善汇社于震宫,每月发行宏善汇刊,至十八期停办。

公元一九四五年秋北海佛教居士合议于震宫右边基地,建立北海佛教居士林,因受阻力,莫能实现。公元一九四六年二月,合浦、钦州、灵山、防城、四县佛教僧尼居士集议于震宫,发起组织中国佛教会广东省合钦灵防联县支会,会址:附设于震宫。

普度震宫现被列为市管文物,得到保护重修。其过去历史已为陈迹,但其“普行公益、善与人同”的精神,堪可为后人的回忆和怀念。

海角亭

位于合浦县廉州镇西南面,今廉州中学内,始建于北宋景年间(公元~年),距今将近千年。汉代孟尝任合浦太守,施政廉洁,后人为了纪念他,特建此亭。亭以海角为名,是因此地当年滨临大海,“在南海之角”。海角亭原址在城西南半里处,经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重建、修建、移迁,才至今趾。

亭东北三十米处原有砥柱亭,东面十几米处是海门书院,东南三十米处有魁星楼,西为天妃庙,南有金波潮,横架湖面的金波桥,沟通海角亭与魁星楼。

海角亭分两进,第一进为门楼。门楼正中是大圆拱门,两旁是耳门。正门上方嵌着“海天胜镜”四字。耳门上还分别雕有“漱月”“澈云”字样。正门两旁原有石刻对联;“不到此亭那知象群崖关山万里;试观于海才见龙门冠岭云水千重”。门楼正中处一块约九十公分、宽约五十公分的石碑上刻着清代陶冶一笔写成的“鹅”字。

第二进是亭的主体建筑。朱红墙壁,琉璃碧瓦,雕梁画栋。亭成正方形,前后门相通,左右两大门窗对衬,四周有回廊,檐封板刻着各种动植物图案和历史故事人物。亭的正面两条古柱上镌着清道光年间陈司权题写的对联:“海角虽偏山辉川媚:亭名可久汉孟宋苏。”亭后方立有巨碑刻“古海角亭”。亭内后门上方悬挂着“万里瞻天”匾额。这是苏东坡于符元三年(公元年)获赦,从儋县到廉州,于海角亭挥毫而写的。

但该亭几经兴废,匾额早已无存。

东坡亭

该亭位于合浦师范学校内,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歇山顶二进亭阁式砖木结构建筑。亭东约30米有东坡井,为廉州四大名井之一,相传为苏东坡亲自所挖,喝井中之水后,赴考文士可金榜题名。东坡亭,顾名思义,此亭为纪念北宋文豪而建。

苏东坡62岁时,因“乌台诗案”而坐牢,从广东贬到海南岛,三年后(宋元符三年,即公元)召回合浦,受廉州名士邓拟热情接待,安排在风景秀丽的清乐轩居住,虽只两个月,却写了《廉州龙眼质味珠绝可敌荔枝》、《雨夜宿净行院》等诗篇和《记合浦老人语》等札记,给当地文化艺术留下深刻影响。诗人在离开合浦的第二年病逝,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清乐轩故址修建起一座亭子,命名为“东坡亭”。此亭历代重建几次,现亭为年重修。

主亭正门上端挂着“东坡亭”的大字匾额,为40年代广州大榕寺主持铁禅和尚手迹。正面壁上有诗人刻像,像上方“仙吏遗踪”四大字体古朴浑厚。像的左上方是诗人在合浦作的诗文碑刻十余件。亭内正面壁上嵌有苏东坡石刻象及其他诗文碑刻十余件。

亭东侧为“东坡公园”。亭阁湖水环绕,波光潋滟,垂柳成荫,风景优美。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合浦旅游胜地。

大士阁

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在距合浦县城86公里的永安村。属明代建筑,两层木结构,总建筑面积.5平方米。全阁由两亭组成,亭高6-7米,主要承重为36根本圆柱,柱脚不入土,支承宝莲花石垫上,垫下无基础。全阁均为标铆连接,无一钉一铁。屋脊、飞檐和封檐板均雕塑或绘有神话人物、飞禽走兽和花草等,极壮观艳丽。是我国距海最近的古建筑之一。是合浦县保存长久的一座古建筑物。

廉州惠爱桥

廉州惠爱桥是一座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古桥。明代为永济桥,后又称金肃桥、西门桥、旧桥、抗战时称民族桥。惠爱桥东西走向横跨西门江而过,跨度为26米,净跨度为18.4米,桥面宽2.75米,桥掩体高5.64米,桥顶覆盖瓦面,以防雨水从杆件的上端渗入。桥顶上还有盛油孔六个,内装生桐油,以保养上部结构的六根主要构件。整座桥梁的设计独特,别出心栽,外观宏伟,浑厚古朴,巧夺天工。

惠爱桥的结构,在广西属于首创,在全国亦属罕见,对桥梁建筑科学有重要研究价值。年,被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又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惠爱桥在清代重建时,由当时的廉州知府李经野捐出一年的奉禄发起乡绅集资,得款一万钱建成,因惠爱于民而称惠爱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