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百年历史的浙江兰溪郑氏家庙和明代堪舆家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pj/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pj/

兰溪郑氏家庙和堪舆家郑景昭

蔡予新(原创)

南宋初年,北方战乱,郑氏家族渡过长江南下,播迁于水陆交会之地兰溪。“南渡之际,凡郡邑当水陆之冲者,故家巨族囊櫃箧笥寄顿散落。”(1)据南宋绍兴年间兰溪鱼鳞图所示,郑氏先祖“家于县治之东南隅”,后来“置县街南基”(2)。车马劳顿的郑氏族人刚在兰溪安居稍息,一场灾难便铺天盖地而来,明代郑瓘(-)曾提到南宋“高宗十四年五月丙寅夜,洪水暴至兰溪,死者万余人,县市水当丈余,岂七公之子孙皆随水而去欤?”(3)清《光绪兰溪县志》中也有同样记载:南宋“绍兴十四年()五月乙丑洪水浸城市,次夜更暴,至溺死万余人”。(4)

郑锜(-)、郑瓘父子俩耗费几十年的光阴,殚精竭虑地考证探究兰溪郑氏的族源,但只是得到一些简略的信息:“得民间所收高宗迁都之初,所遗鱼鳞图,该载县城东南隅,有郑家宅基、郑家小巷出入门路、郑家五通堂等称,至今宛然在也。而家有五通堂,惟吴俗为然,又可征其家自扬州南徙而来已非一日”。(5)

兰溪郑氏家庙始建于明代。郑瓘的祖父郑迪(-),字宗吉,号诚乐。他在永乐戊子科浙江乡试中,考中举人。起初,郑迪授官县训导,后来历升鲁王府左长史。“大父诚乐公实曾八公六世孙,登永乐六年()乡荐,官至长史。礼,大夫得立家庙以祀其祖而早卒。”(6)长史,正五品,掌藩王府政令、辅相规讽,总管王府事务。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及陈谢、进献表启书疏等,皆由王府长史奏上,如藩王有过失即问长史。按照明代礼仪制度,长史(正五品)这个级别的官员可以创立家庙祭祀自己的祖先。可惜,郑迪中年早逝,创建家庙之事即告终止。

郑迪的第三子、即郑瓘的父亲郑锜也有创建家庙的想法,但也没有实现愿望。“先父听庵公欲为未果,而遗其责于瓘”。(7)弘治十年(),郑瓘弃官归家,他回到家乡兰溪,随即实施他父亲的遗愿。不过,郑瓘考虑到自家财力匮乏,打算动员家族的力量来完成这个事业。

正德十二年(),郑氏家族将祖墓山上的树木卖给木材商人,得价白银拾锭,族人委托郑瓘管理这笔钱财。二、三年后,郑瓘用这笔钱买来祭田贰拾叁石肆斗伍升肆合。几年后,已盈利至白银壹佰贰拾玖两柒钱伍分。郑瓘向族人公布了财务数据,并提议创建家庙。

(郑氏家庙图)

郑氏在县城东门外买得一块空隙地基,这块地坐东朝西,原先是郑氏祖先“成二公”原葬坟地。家庙于嘉靖六年()十一月十六日破土动工,次年()正月十二日竣工,造价为白银肆佰肆拾壹两陆钱。资金来源除了积盈白银壹佰贰拾玖两柒钱伍分,加上全族分摊的人丁银四十七两九钱四分;族人助义银二百五十六两七钱;贺礼银七两二钱。家庙“东西深一十八丈,南北阔一十五丈五尺,中为享堂五间,后为寝室五间,两傍为会宴屋各五间,前面为门屋并耳房,亦共五间。”(8)落成之日,全城轰动,“贺客及旁观者无不啧啧称欢,邑大夫闻而重之,皆亲临致贺。”(9)嘉靖十一年()三月,郑瓘已是年满八十,体弱多病,步履艰难。但他仍情不自禁地写道:“呜乎,美哉!郑氏一门使他日称为兰溪善族,岂不大美矣哉!”(10)郑瓘预言果真成为现实,郑氏自南宋定居兰溪,筚路蓝缕,历时元、明、清、民国,几百年以来,人口繁衍,科第兴盛,人才辈出,早已是兰溪城内的望族。

(郑氏家庙的古砖)

四十多年后的万历年间,郑氏家庙进行了一次扩建,工程由郑本立、郑国宾主持。郑本立(-),字充道,号东泉,嘉靖二十六年()李春芳榜进士,初授苏州府推官,历侍御史、通政使司参议,至太仆寺少卿,著有《斐亭文集》,万历三十五年()祀府县乡贤祠。郑国宾(-),字汝嘉,号越渠,嘉靖二十九年()唐汝楫榜进士,初授婺源县知县,历兵科、礼科右给事中,著有《卧云堂集》。

两位兰溪名人胡僖、赵志皋分别为这次郑氏家庙扩建留下了宝贵的笔墨篇章。胡僖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藏书家胡应麟(-)的父亲。胡僖写了一篇《郑氏家庙记》,他文章的落款是这样的:“万历五年()岁次丁丑八月己酉吉旦,赐进士出身、朝政大夫、湖广布政使司右佥议甥胡僖”他用了一个“甥”字来表明与郑氏的关系。胡僖写道:“北园公(郑瓘)为僖母大父堂兄弟。北园公自通判解组,卜地邑之东郊,创为祠堂。当是时邑内钜族有祠惟公家。以故乡人多公能。士林重之。僖自垂髫常随母谒公,尚能记忆公颜。”(11)胡僖小时候见到过郑瓘,因此他记忆如昨。

赵志皋写了一篇《重建家庙记》,他文章的落款是这样的:“万历戊寅()仲冬吉旦,中极殿大学士、上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光禄大夫赵志皋”。赵志皋(-)是明万历年间的首辅,兰溪人称他为“赵阁老”。赵志皋的落款中没有表明他与郑氏的关系,但在文章中,他依然点明:“不佞少游太仆东泉先生之门,而仲子凤翀,故谏议越渠先生婿。”(12)不佞是赵志皋的自称,他早年师从郑本立,他的第二个儿子赵凤翀,则是郑国宾的女婿(次女适赵文懿公子刑部郎中凤翀)。赵志皋与郑郑国宾是亲家翁,关联匪浅。

赵志皋写道:“吾邑郑氏创建祠堂,为闾里率,士论嘉之。”并说郑氏家庙由郑瓘创建,“卜东郊山麓,庀材鸠傭,营缮祠宇”。(13)他提到唐龙(-)也写过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赵志皋在文章中还讲述一件往事:隆庆三年(),郑氏积累了白银二千两,起议扩建家庙。郑本立、郑国宾两人召集家族会议,推举族中六个人为工程骨干。这六人着手准备建筑材料,有一次,他们到“游溪”采购木材,不巧遇到大洪水,水都快漫过他们的头顶,但神灵护佑,居然都没有葬身鱼腹。事后,这六人仍然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从不生怨,直到工程完成。赵志皋所说的“游溪”,应该是今天的游埠,明《正德兰溪县志》有“游渡”之称,万历年间,称游埠市,此后兴旺了四百多年。

工程始于隆庆四年()秋月,完工于万历四年()腊月底。家庙扩建后,气势宏伟,规模大了,设施也增加不少。“续祠向主位仍旧,寝室、享堂亦如之。惟两偏间数广五为七,内定仓库房并斋戒更衣所各一。堂前甃以石道,左右古柏交翠焉。道前门屋七间,视旧增二,中特隆崇,以壮庙貌,又仪门左隙地为构土地祠,而右则庖人所止在焉。”(14)

今天的人们已看不到当年的盛况,不过,我们可以透过胡僖、赵志皋文章的描述,来想象一下。胡僖称赞说:“庙在林麓之阴,登城一眺,宛然尊严,而往来祠前路者,一望而知为郑氏之家庙。”(15)他把郑氏家庙说成是城外的标志建筑物。

赵志皋则兴致勃勃地带着客人出城观览:“不佞家食与诸客命游屐,出城东门,折而北数百武,望之岿然钜丽者,郑祠也。”(16)文中的“武”,指长度,是“半步”的意思。赵志皋还嘱咐有关人员,将他写的《重建家庙记》刻碑陈列在郑氏家庙里,“不佞于郑氏与有荣施矣。遂次其语授之,使刻诸祠以示来世者”。(17)

除了胡僖、赵志皋、唐龙三位兰溪名人为郑氏家庙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外,还有其他人为它留下诗文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当年有位上海人来到兰溪,参观过郑氏家庙,并写下诗篇,这人是何三畏。

何三畏(-),字士抑,号绳武,明代华亭人(今上海市)。万历壬午()举人,官至绍兴府推官。何三畏担任司法审判的职务,执法公正,刚直不阿,他的著作也很丰富,在他的《居庐集》中有“题郑氏家庙四首”诗:

风烟郊外旷,有洫郑公祠。

古木崇岗合,层扉丽日披。

其二

门栏高插天,列屋深云拥。

赫奕启千楹,崚层开万栱。

其三

巍然庙貌中,左右分两庑。

堂寝创自今,蒸尝肇千古。

其四

桂樽清沥沥,兰俎馥菲菲。

子姓时罗拜,阼阶受胙归。

何三畏在诗注中,道出了他写这组诗的缘由:“兰溪郑氏,世世诗礼,甲科冠冕两浙”。他盛赞兰溪郑氏为书香世家,这次来兰溪的目的是吊唁一位亲戚,事毕后被郑姓朋友挽留款待,并参观了家庙。“余以谢吊至其邑,为诸君子款留,携观家庙,其规模宏敞壮丽,恐海内名族未有也。因叹羡者久之,漫为题识”。郑氏家庙让他叹为观止,使他情不自禁地创作这组诗篇。

何三畏由钱塘江坐船到兰溪,两岸风景异丽,他诗兴大发,写下二首“江行历诸山”,并注“由富阳而抵兰溪”:

游艇江干发,看江不厌深。

冣怜明月色,的的照波心。

故乡亦有心,岂不注山岑,

何如此万顷,迢逓涤尘襟。

遥遥事行役,万山壁立者。

彩月出其巅,碧水流其下。

故乡亦有山,稠迭应无也。

不如且归卧,片石尽潇洒。

然而,这次行程正值酷暑,船中闷热难忍,也让何三畏苦不堪言,有诗为证:“舟次苦热八首”并注:“时往浙中谢吊”,选择其中一首:

红日逐波翻,赤霞触石起。

乌栖高树下,猿伏深山里。

如何远游人,纳凉坐篷底。

那么,何三畏这次来兰溪,是被哪位郑姓朋友盛情挽留呢?我们还是从他是诗作中寻求答案。何三畏有一首“赠郑景昭先生归兰阴”诗:

古来地师称郭璞,葬时天子嗟龙角。

陶公之母葬山巅,神人指点说牛眠。

亦有曾杨本章贡,异书奇术言多中。

伊谁跨马马嘶风,伊谁植竹竹枝丛。

人巧尽天工错寸,铁浮计讵■可度。

兰阴郑君老布衣,胷藏烟霞贮丘壑。

脚穿蜡屐手孤筇,舌吐青乌身白鹤。

欲寻龙胍觅峦头,诸家唯唯君谔谔。

游踪初至古云间,为余舅氏选名山。

卜支卜垄凭真穴,山抱千重水数湾。

舅氏怜余父未葬,留君碧眼看青嶂。

九峰中耸凤凰奇,挥尘登临定山向。

一时未屇悬封期,乡思儃佪依去舫。

江亭送送酒盈觞,暂别歌骊亦三唱。

秋仲迟君玉趾来,莫遣居庐人怏怏。

诗中“兰阴”即指兰溪,郑景昭将回家乡兰溪,何三畏写这首送他,并说郑景昭“先是为包吉甫表母舅尊人卜葬”,即郑景昭为“包吉甫表母舅”选择过墓地。这位“包吉甫”生平事迹不详,他与何三畏是“表母舅”亲戚关系,何三畏有一首“送包吉甫表母舅南游”诗:

我送舅氏河之浒,夹岸芙蓉覆秋浦。

我送舅氏江之滨,盈尊醽醁醉秋莼。

------

陌头驰骋繁华色,转眼春光丽如织。

又将花酒送行人,一唱骊歌一度新。

郑景昭是何许人也?我在何三畏的诗文找出线索,何三畏有一首“赠郑景昭”诗:

驱车环八极,八极何茫茫。振衣涉四海,四海何汤汤。

西北昆仑峙,东南冷泉凉。巫山千里亘,黄河九曲长。

天岭峭嵯峩,澥渤深汪洋。玉垒高无际,洞庭渺难望。

仙子时超越,至人乃翱翔。琼瑶作我佩,云霞袭我裳。

驰神八极外,骋目四海傍。往来逐电曜,倏忽随风扬。

千岩与万壑,君能卜其方。丹穴与黄垆,君能识其藏。

拊石看龙虎,披砂见凤凰。聚散多殊色,氤氲非一香。

宾享千金寿,王受万年觞。飞步出灵鳬,流盻生奇光。

郭公青乌子,无乃其雁行。

诗注:“兰溪郑景昭先生,一时地师宗也,缙绅争重其术,而吴门周霁卿绘画,为图题曰:神游八极,眼空四海,予因赋诗赠之”。何三畏说这位兰溪郑景昭先生是堪舆家,即风水大师,他的名气非常大,各地的官僚士绅都很看重他的技能。苏州画家周霁卿还特地为郑景昭绘画并题字。

兰溪地方志上找不到有关郑景昭的资料,在郑建平先生的帮助下,我在《兰溪郑氏族谱》上找到他的生平信息。郑时启(-),字景昭,号怀东,邑庠生。郑景昭是秀才,可能没有官职,何三畏称他是“兰阴郑君老布衣”,也恰如其分。何三畏在“贺莲湖洊溪何公七十二寿序”的开头说:“兰阴郑景昭先生,迩岁挟青乌之术,行于吴会间,其游谷水,士大夫益尊信之,且愿交其人,而不佞某及包吉甫舅氏犹与之昵”。青乌术,又称堪舆术。郑景昭在苏州一带替人看风水,声誉很高,包吉甫、何三畏与郑景昭有密切交集。

莲湖何洊溪是兰溪人,他做寿需有人写一篇祝寿文,郑景昭就介绍给何三畏,说:“吾兰洊溪何公者,其族望族,其人善人也。居莲湖,东西两华山水合流,而会其宇不,故号洊溪”。而何三畏也乐意写这篇寿文,原因是“抑闻之莲湖何氏,从宋南渡来,而不佞不腆之何,亦自南渡,按之谱系,大都相同,其母乃吾宗也邪,夫宗人之寿其宗老也,谊亦无加此矣”。两家牵上了同姓同宗。

郑景昭比何三畏年长十多岁,何三畏很尊敬他,郑景昭是秀才出身,文化水平不低,两人之间可能互有题咏酬唱。但是,目前为止,我没有发现郑景昭的相关诗文作品。郑景昭在“东皋”筑屋隐居,何三畏就写了“东皋小隐为兰阴郑君赋二首”诗:

硕人成小隐,卜筑在东皋。

一曲琴堪抚,千锺酒自豪。

烟云深入抱,风月足挥毫。

世俗沉浮态,何如栖遁高。

避世远城市,啸歌皋壤中。

小山丛桂白,幽涧落花红。

自号逍遥叟,人称落拓翁。

当年征五隐,一士卧云东。

郑景昭过生日做寿,何三畏就给他题赞:“题献芝图寿兰阴郑景昭”:

子溥岩前,子真谷口。

烨烨金芝,鲜鲜玉酒。

芝呈九茎,酒进千斗。

陆地而仙,洞天之叟。

何三畏在兰溪流连忘返,简直乐不思蜀,连日来,郑景昭以及他的兄弟叔侄都热情地宴请他,何三畏盛情难却,惟有留诗致谢了,“兰阴郑景昭诸昆弟叔侄招饮累日赋谢”:

郑氏诸君子,名家越所传。

神标诚掩映,冠佩亦相先。

重启西园宴,频开北海筵。

胡然令下士,遂乃列高贤。

瑶席包香馥,雕盘滋旨妍。

倾罇呼绿醑,入座听朱弦。

次苐供酬酢,绸缪接笑言。

厌厌销夏饮,如对玉壶泉。

何三畏的交游非常广泛,他与两位兰溪知县都有诗作酬唱。一位是叶玉城即叶永盛,叶永盛,字子木,泾县人。《光绪兰溪县志》说他是万历十七年()到任,在任期间做过一件大好事,即拿出自己的薪水重建了西门浮桥,赵学仕写了一首诗称赞:

双溪风雨隔西东,一带虹桥两岸通。

松柏森森祠宇肃,行人歌舞夕阳中。

何三畏与叶永盛是同科举人,几人凑一起开“同学会”,游览兰阴山(横山),写了“兰溪令君叶玉城邀同凌觉庵放舟横山为同年之会”、“访同年叶兰溪玉城”、“赠玉城”等诗。

一位是汪斗仑即汪国楠,汪国楠,字仲木,婺源人。《光绪兰溪县志》说他是万历二十三年()到任。何三畏写了一首“投兰溪令君汪斗仑”诗给他,诗注:“时大旱,令君虔于祷雨”。《光绪兰溪县志》卷四宦迹说他“岁旱步祷,甘霖立应”。按照兰溪历史传统,大旱的时候,知县须徒步登上蟠山,去天津龙王庙祈雨。叶永盛、汪国楠在兰溪做了许多好事,离任后,兰溪民众给他们立生祠、遗爱祠。

(龙王庙)(蟠山龙王庙)

何三畏与胡应麟也有交游,“兰江夜雨胡孝廉元瑞同邓廷尉希甫移酌舟次”这首诗就是例证。在兰溪期间,何三畏还前往城中天福山麓,拜谒了章懋(-)故居,并留下“谒章枫山先生祠”诗作。他另有一首“赠章太仆小山”也与兰溪有涉。

何三畏的弟子陈继儒(-),弃儒“乞花场”,与三吴名士高官豪绅来往,时人颇有讥评,他的志趣才情与兰溪李渔(-)同道而行。

郑景昭活了83岁,在当时也算高寿老人了。他死后葬十七都(河西)金郭山骑龙穴。他自己是风水大师,这个“骑龙穴”应该是他生前选定的吉穴吧。郑景昭有五个儿子二个女儿,在古代,“五男二女”是非常吉祥的。《诗经》有云:“武王五男二女”,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宋代以后,五男二女的祝福图文普遍在民间流传。

明去清来,自明万历年间那次扩建,到了清康熙年间,郑氏家庙又经历了一百四十余年风风雨雨。“材木朽腐,竟成蚁穴。子姓聚族而谋,卒以经费莫支中止”(18)。(见乾隆二十八年郑望周《重修家庙记》一文)由于经费短缺,维修工程不得不停了下来。雍正十年()七月,郑氏家庙的维修工程重新启动,“先寝室、次享堂、次两庑、次门楼,无不焕然一新。即祠外往来之路,亦俱修砌平整”。(19)雍正十一年()十一月完工,共耗用白银一千四百九十余两。

道光十四年(),家庙的寝室、门楼重修。咸丰十一年(),太平军攻占兰溪,家庙被焚毁。同治十二年(),家庙的寝室率先重建,报功、修先两祠先陆续建成。同治十三年(),家庙的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郑氏家族书院“崇文阁”也复建。光绪六年(),家庙的头门也建好了。

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郑氏家庙还留存了一部分建筑。那时候,家庙已成为兰溪瓷厂的厂区。后来瓷厂破产,这块地又变成建材市场和仓库。惋惜的是,家庙仅剩的几间偏屋在前几年也被拆去,砖头用做砌围墙。

今年清明节后的一个周末,我们前往原瓷厂察看郑氏家庙的痕迹。放眼望去,地面上找不出任何的古旧建筑物,废址上破砖碎瓦依然很多,但早已成菜园地。各种菜蔬和乱树杂草长势良好,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触景生情,我脑海中冒出一个词语:“黍离”。记得曾读过一首南宋姜夔写的“扬州慢”,词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黍离》是先秦民歌,收录在《诗经》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是一首有感于家园兴亡的诗歌,该诗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融,把它作为本文的结尾,不知道是否恰当?(.4.15修稿)

(郑氏家庙故址)

引文注释:

(1)(2)(3)(5)(6)(7)(8)(9)(10)《兰溪郑氏族谱》郑瓘“郑氏家庙记”

(4)清《光绪兰溪县志》卷八“祥异”

(11)(14)(15)《兰溪郑氏族谱》胡僖“郑氏家庙记”

(12)(13)(16)(17)《兰溪郑氏族谱》赵志皋“重建家庙记”

(18)(19)《兰溪郑氏族谱》乾隆二十八年郑望周“重修家庙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