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五课内文言文阅读检测必修

一、《劝学》检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见识。

B.而闻者彰彰:清楚。

C.而绝江河绝:横渡。

D.君子生非异也生:习惯。

答案:D。(“生”:通“性”,天性。句意:君子的资质天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⑦蟹六跪而二螯                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

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

答案:(B。①“而”,连词,表转折,却;②“而”,连词,表修饰,

形容“呼”的状态;③“而”,连词,表转折,但是;④“而”,连

词,表修饰;⑤“而”,连词,表转折,却;⑥“而”,连词,表递

进;⑦“而”,连词,表并列;⑧“而”,连词,表承接。①③⑤表

转折/②④表修饰/⑥表递进/⑦表并列/⑧表承接。)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B。(A.句意: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

查自己的言行。“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

渊博。B.句意: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

远。“跬步”:古今意思相同,半步、一步,形容极近的距离。C.句

意: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寄托”:古义,藏身、存身;今义,托付、委托。D.句意:蚯蚓没

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爪牙”:古义,爪子和

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首先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个观点,足见学习的意义重大。

B.课文第2段连用了五个比喻论述学习的重大意义。

C.课文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强调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D.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密,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展开论述。

答案:D。(“全文围绕‘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展开论述”错误,全文是围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的。)

5.翻译下面句子。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知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二、《师说》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无常师          常:平常。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越发。

答案:A

解析:A项,“常”的意思是“固定”。

2.对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彼童子之师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⑤士大夫之族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A.①和③相同      B.②和⑤相同

C.①和⑥相同D.②和④相同

答案:C

解析:①②③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其中①和⑥用法相同,都是用

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相当于“的”;③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④和⑤是指示代词,这些。

3.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

答案:D

解析(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结论错)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

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三、《赤壁赋》检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属:通“嘱”,这里指劝人喝酒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卒:到底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到……去

适:享用

D

2.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虚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

D

3.将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③而今安在哉④客有吹洞箫者

⑤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⑦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①⑥/②⑤/③/④/⑦       B.①/②③/⑤⑥/④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①⑥/②⑤/③④/⑦

①⑥判断句,②⑤状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④定语后置

句,⑦被动句。

A

4.下列各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虽一毫而莫取       B.杯盘狼籍如怨如慕

C.凌万顷之茫然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D.驾一叶之扁舟可怜体无比

A项中“虽”古义为即使;C项中“茫然”的古义是模糊不清

的样子,“知”为了解;D项中“可怜”古义是“可爱”。

B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既望:农历的每月十六

B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明白畅达、汪洋恣肆,其词豪迈奔放,开豪放派一代词风。

C.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曾两次游览三国魏吴大战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D.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借景抒情的同时,抒发了关于人生的感叹。一方面他感叹人生苦短,现实苦闷;另一方面,又能从苦闷中摆脱出来,表现了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两次游”不恰当,应是“常常游”,另外与《前赤壁赋》

同期的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三

个月后的作品。

C

四、《登泰山记》检测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始循以入(开始)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B.遂至其巅(因此)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C.崖限当道者(阻挡)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

D.待日出(等待)      道皆砌石为磴(作为)

答案:B(遂:于是,就;稍:逐渐)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C(A采通彩。B圜通圆。D受通授)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B.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是日观道中石刻            D.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答案:B(道,动词,A、C、D均为名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   )

A.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巧妙运用侧面描写,如表现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半山居雾”和“足下皆云漫”的图景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答案:B(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

三个时间段的景色)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译文:等到已经登上山峰,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译文: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

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检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莫通:暮)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下列画线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俟:等待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D.点,尔何如何如:怎么样

答案:CC项,撰:才能。

2.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之以饥馑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B.以吾一日长乎尔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愿为小相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答案:C A项,动词,接着;副词,于是,就。句意:接着

把灾荒加在这国家上;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

驼”来。B项,连词,因为;动词,做。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

些;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么打算怎么做呢?C项,均为语气词,可不译。

句意:愿意做个小相;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D项,助词,

表提顿;助词,表判断。句意: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怎见得纵横、

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的事)不是国家大事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交待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子路认为,自己可以治理好内忧外患的中等国家,使人人有勇气,使百姓知道为人的道理。

C.冉有志在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之邦,公西华志在为小相,参与“宗庙之事,如会同”,他们的志向远远比不上子路,但谦虚,乐于从政,得孔子赞赏。

D.曾皙描绘了一幅春日畅游图,深得孔子的赞许。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图,与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主张相符。

答案:C “志向远远比不上子路”错,“得孔子赞赏”,于

文无据。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

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如,或者;会同,诸侯

会盟及朝见天子;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

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台上(吹着风)乘凉,

(然后)唱着歌回家。(重点得分点:莫,通“暮”;既,已经;冠者,

成年人;童子六七人,定语后置句,六七个童仆;风,吹风。)

六、《齐桓晋文之事》检测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单,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1%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