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泰县志》或《八闽通志》、《福建通志》及《福建佛教历史》等史书中,都找不到关于“永福教忠院”(今永泰潼关教忠寺)的详细记载。可见,永福教忠院的史料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要掀开曾经辉煌的一页,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揭开历史真相的冰山一角:
一、教忠院的历史:
1.从教忠院遗存石槽刻字:“住当山赐紫沙门晓瑜为四恩三友法界含生造此石槽永充浴司崇宁元年闰六月日题”。可见教忠院最迟在宋崇宁元年(年)已存在,为何无任何史书记载?
2.从黄中庸年谱记载:宋皇祐癸已()二十四岁,赴京城春闱参加礼部会试得会元。金秋参加殿试第四名进士获鸿胪。在家候职游瑞峰、云顶、湘溪(新县)、龙岭、潼关教忠院与同榜进士交游诗艺。年,黄中庸作《题教忠院》、《锦屏山记》,可知教忠院早于年就有,且年前就已出名。
二、教忠院的规模:
1.传说:①教忠院为九座寺(?),教忠院现在叫教忠寺,“教忠寺与“九座寺在当地音相似而难辨真伪;②传说教忠院曾有众僧达多人。为何如今只剩一座后来修建的主殿?
2.从遗存石构件看,教忠院遗址留存许多建筑石构件:①石础:四个石础径达1.06米;②石柱:已断数截,刻有文字,径达0.67米;③石缸:高0.88米,直径1.5米,内深0.45米;④石槽:长3.42米,高0.72米,宽0.88米,内深0.57米。从以上石构件尺寸足见当时建筑的宏伟及寺僧众多。
石槽石缸3.从遗址遗物分布及石基看,教忠院是由许多座建筑物形成的建筑群。历史至今上僧祖道(造寺者)、释远悟(造饭盂)、释晓瑜(当家造石槽)、释永充(浴司)、僧永咸(当院造水槽)、僧应淑(捐资)、韵舒(造塔)、释圆智、释宽净、丹法师等,至少10位法师在此弘法。为何有断柱刻字证明,却无任何史料可查?
4.从文史记载看,宋崇宁四年(年),宰相黄中庸76岁应邀到永福教忠院,讲学传授《四书五经》,孜孜不倦,其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及朝夕相处地论道,吸引八闽士子数千趋之若鹜,负笈求学,培养出许多高第名臣。可知教忠院还是一座“士子云集的书院,这在千年前的古代是很难见到的吧?
三、教忠院的声誉:
1.从名相黄中庸在教忠院(今永泰潼关教忠寺)讲学授课,“士子数千名,高第云集”看,教忠院不是一般的地方:名相受邀,谁邀得动他?他为什么愿意去?这完全可以让我们浮想联翩。总之,不是一般人一般的地方能办到的。
2.宋崇宁五年丙戌(),七十七岁的黄中庸置学田,修教忠院,建学子斋舍。可见他对教忠院的重视。
3.宰相许将两次奉旨去教忠院为表哥黄中庸:首次是宋大观元年(年),宋徽宗赐黄中庸侍中兼枢密院副使,黄中庸在教忠院迎候表弟许将(闽清状元宰相),与宰相许将谈论社稷民生大事。在教忠院宰相见宰相,不是朝庭胜似朝庭!第二次是宋大观四年(年),黄中庸卒,葬教忠院附近,状元宰相许将奉旨为表哥黄中庸撰墓铭。
4.宋徽宗赠宰相黄文正公侍中敕文中提到“永福教忠院”:“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千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爰缅怀于故老。虽仪提刑之莫觌,尚简策太常卿之可求。揭为儒者理枢密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北海令、太常博士、浙江提刑、太常寺卿兼理同知枢密院事、赠侍中、谥文正黄中庸,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贤明。博观载籍之传,近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言自况于孔孟,论事肯卑于司马温公、包拯?入元祐党籍,尝膺特起之招;至朕纷更,力陈吾大宋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蔡京之所恶。放浪永福教忠院,授学课教,而如在庭朝;斟酌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侍中文正公于身后。人传元祐之学,家有军城吧想像宋洋中厝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章,尽情或以明理论世。倘百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惟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侍中,赐谥号为文正,余如故”,说明山沟沟里的永福教忠院(今永泰潼关教忠寺)是宋徽宗都知道的地方呀!皇上曰:“放浪永福教忠院,授学课教,而如在庭朝,是不是有点羡慕嫉妒恨?
5.宋三朝元老郑侨,少年时曾很长一段时间在教忠院读书,高中状元后入朝为官,一生忠君爱民,刚正不阿,宋孝宗、光宗、宁宗三位皇帝都十分器重他。郑侨为官廉洁,体恤民情,理财有方,为宋代经济名臣,郑侨逝后被追封为太师、邹国公,谥“忠惠”。并依他遗愿葬在教忠院后山,与父亲郑宋禧墓永世陪伴以尽孝道,后来郑侨侄儿也埋葬于此,这里成为郑侨家族墓群。
6.高阳温氏始祖的太祖墓埋葬于教忠院不远处(宋著名地师温子玉亲自千里迢迢从赣州来此择穴,殿中侍御史郑伯玉撰写墓志铭)。
7.巩溪黄姓始祖黄献埋葬教忠院附近,黄献后裔人才荟萃,出现宰相黄中庸、宰相黄道周、太师黄府、驸马黄龟年、状元黄定、状元黄观、武状元黄钺、榜眼黄凤翔、探花黄叔琳,以及二十多个进士。
8.永福教忠院,低调的不见经传,却是宋徽宗都知道的寺院,三位宋朝名相(黄中庸、许将、郑侨)留下足迹,两位宋朝名相(黄中庸、郑侨)和两位始祖(高阳温氏、巩溪黄氏)葬于斯。这背后究竟有什么神奇的魅力,吸引他们终身痴迷于此?尽情想像吧,期待千年之谜早日揭晓!
锦屏山文化振兴研究会温永和温志畅温昌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