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5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至北平,在北海公园静心斋办公,而赵元任为组长的语言组则仍留在东城西观音寺胡同。
△年秋,史语所同仁在北海静心斋合影(赵元任摄)
中研院史语所是傅斯年一手拉扯长成的。年12月,傅斯年结束留欧生涯归国,受广州中山大学校长朱家骅邀请,出任文科学长兼国文、史学两系主任。年1月创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同年6月,国民政府最高学术机关中央研究院宣告成立,蔡元培辞去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长和监察院长等职,担任中研院院长,专注国家民族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傅斯年写信向蔡元培提议,在中研院设立历史语言研究所,他计划将史语所本部设在北平,在广州等地设立分所,蔡元培欣然应诺。傅斯年是急性子,他尚在中山大学任教,中研院史语所便于当年7月在广州正式成立。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之一
史语所最初暂借中山大学校内办公,任教于中山大学的容肇祖受傅斯年委托,出面洽租新所址。容肇祖相中东山柏园,当年10月史语所迁入新址办公,其学术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也创办于此。柏园位于今广州越秀区恤孤院路12号,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邻。年4月18日经国家文物局批复,柏园修缮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相信不久将会对外开放。
史语所迁入柏园仅仅半年多,即由广州北迁故都,定址北海静心斋。傅斯年的想法,是借助北平的历史文化优势,比如可供参考的图书资料,以及环境闲适、可以自由讨论的学术环境。在他眼里,逛厂甸及东安市场等处的旧书铺书摊淘书,去古董铺欣赏书画珠宝,显得尤为重要。
△史语所单刊甲种之十一《西夏研究》
静心斋位于北海北岸,原名镜清斋,明代为普通官房,清乾隆二十四年()扩建“西天梵境”时修建了镜清斋。静心斋实为一建筑群体,也称“乾隆小花园”,主要建筑除镜清斋外,尚有抱素书屋、韵琴斋、碧鲜亭、焙茶坞、罨画轩、沁泉廊、枕峦亭、石桥等。布置精巧,环境清幽,融南北造园艺术精华于一炉,被誉为园中之园。
民国以降,袁世凯当政时,曾将此地加以修缮,变成外交部宴请宾客的招待所,首都南迁后又改为外交部档案保管处。
年8月,陈寅恪受聘为史语所北平分所主任,并代为寻找合适房舍。他看中北海静心斋,经过与傅斯年等人频繁的电报往还交涉,史语所最终选定地址,于年6月正式迁入。
北平人才济济,史语所北迁后,傅斯年迅速搭建起历史、语言、考古三组,分别由陈寅恪、赵元任、李济领衔,并聘请大量研究人才。历史组得地利之便,抢救整理明清内阁大库档案并校勘《明实录》;语言组开赴全国进行方言调查,筹建语音实验室;考古组从年至年总共在安阳组织15次考古发掘。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