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南麓有一座古建筑,这就是西山文化带上的著名古刹法海寺,因其西南有石景山法海寺,故此寺被俗称为“北法海寺”。
北法海寺的全称为“万安山法海寺”,又称“凤凰山法海寺”,是在元代弘教寺(亦作宏教寺)遗址上建造的。清代吴长元所辑《宸垣识略》载:“法海寺、法华寺在万安山,二寺前后互相连属,相传为弘教寺遗址。本朝顺治十七年(年)修建,改今名,有御书联额……弘教寺,元世祖建。寺有石桥鱼池,前有流泉亭,有乔松怪石,佛像清古,为山中第一。”《香山寺庙与旗营》称:清顺治十七年,世祖下旨在万安山原宏教寺遗址上新建了一座寺庙,取名“敕建万安山法海禅寺”。为了表示虔诚,他特地书写了“敬佛”二字,赐予寺内僧人慧枢。
法海寺的建筑布局相当巧妙。其坐落的山岭因酷似一只正在展翅飞翔的凤凰,故称凤凰山。每至深秋,山岭红叶遍布“凤凰”的头和身,金碧辉煌的香山法海寺恰好落在这只“凤凰”的背上。
法海寺与其它寺院在建筑上有不同之处,一是寺庙坐西朝东,这种格局在北京少见;二是山门上建有白塔一座,俗称“过街塔”,意为人们从佛塔下经过一次,如同礼佛一次。寺后面有正殿五间,殿前有两通石碑。左侧刻有顺治皇帝御书“敬佛”二字,碑阴刻有历代佛祖图;右侧为顺治十七年奉佛示禁碑,上刻“敕赐万安山法海禅寺四至界址:”东至山门塔,南至龙泉岭,西至山顶,北至香山。“由此可见当初寺院之大。
作为有着三百余年历史的古刹,法海寺流传下来许多神秘的历史故事和人文传说,包括清世祖福临出家、郑板桥学经访道和曹雪芹逃禅等。
民间流传着顺治出家的故事,其出家的地点据传为法海寺。按民间与野史的说法,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并没有于24岁时死于天花,而是在其所钟爱的董鄂妃死后,看破红尘,以死为名,逃离尘世,去西山法海寺(另说山西五台山)出家做了和尚,直到74岁时圆寂。其实“顺治出家”纯属“戏说”,但却为法海寺平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据《香山法海寺》载: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三次进京,并与法海寺仁公上人多有交往。乾隆元年(年)他第二次来京,三月中贡士,五月中进士。欣喜之余来到法海寺,赋《法海寺访仁公》诗:“昔年曾此摘苹婆,石径欹危挽绿萝。金碧顿成新法界,惜他荒朴转无多。参差楼殿密遮山,鸦雀无声树影闲。门外秋风敲落叶,错疑人叩紫金环。树满空山叶满廊,袈裟吹透北风凉。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帘照夕阳。”
曹雪芹逃禅的故事,说的是曹家被抄,曹雪芹随家人从江宁(南京)迁回北京后,看破红尘,在西山法海寺遁入空门。一年后领悟禅理,得以还俗,并开始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于写成。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到法海寺考察,并写有《万安山访古刹》一文。年,作家老舍先生在京西门头村体验生活时,也曾到法海寺寻访,并赋七律一首:“门头村里好为家,文艺源泉岂浪夸。金玉红楼终是梦,镰锄碧野遍开花。东流巨浪今潮北,霜降香山叶染霞。瓜果齐歌丰产日,高天一弹吐光华。”其中第三句“金玉红楼终是梦”后面注:“父老传言,曹雪芹曾在附近法海寺出家为僧。”
法海寺于年毁于八国联军之手,此后由于缺少修缮,逐渐荒芜。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到法海寺考察,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写道:“因为这寺门的形式是与寻常的极不相同;有圆拱门洞的城楼模样,上边却顶着一座喇嘛式的塔,一个缩小的北海白塔。这奇特的形式,不是中国建筑里所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