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竟然有一片大沙漠,号称是“江南大漠”,日本曾提出用一斤大米换一斤这里的沙子,但被周总理果断拒绝了。大家肯定会想,我国的沙漠资源如此广阔,用沙子换米不是一件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吗?那个年代又是刚经历过三年自然大灾害,正是缺米缺粮的时候,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为何果断拒绝呢?而更不可思议的是,鱼米之乡的湖南怎么会有大沙漠呢?
今天咱们来讲讲这到底是什么沙子,这么金贵,值得日本费这么大劲想要得到,要换做是你,你愿意跟他们换吗?
然而在我们印象中,沙漠只有在西北地区才有,在湖南根本就不可能形成沙漠。众所周知,沙漠一般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常年干旱、深居内陆,海洋的水汽进不来或者寒流影响导致土地沙漠化,再或者人们砍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使土地退化、或者狂风席卷造成的沙漠,比如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深居内陆的典型。总之,形成沙漠的因素很复杂,然而,无论哪种原因放在湖南都行不通,而湖南临湘市,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竹木之乡”,长江流经临湘市境西北,全长32.7公里,境内河流众多,桃林河、坦渡河、源潭河,那么这里的“江南大漠”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里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大沙漠景观,沙体为细微颗粒,通身银白色,在早晨的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可以和广西北海的银滩媲美,因此被称为“银沙滩”。然而这里的沙子并非天然的,耗费了两三代人的心血堆砌形成的沙漠。那么很多人好奇为什么要在湖南这个南方水资源充足的地区建一座大沙漠呢?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了解湖南临湘市的桃林铅锌矿,传说在清光绪年间,一个农村上山砍柴,口渴了在山窝里喝水,在山窝里发现了一块银光闪闪的石头,就把这块“宝石”带回家,当这块石头被当地的地主看到后,他马上拿去给外地的专家帮鉴定,结果发现是有色金属矿石,自此这里的铅锌矿被发现。年,地主筹措资金组建公司开始采矿,在日本侵华时,也对这里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开采,不过开采程度并不高。抗战胜利后,陆续恢复生产,直到年这里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开始对此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开采,平均每天开采三千多吨矿石,经过清晰挑选出来的精矿石,再被运往外地冶炼加工,但是被淘汰的尾砂如何处理是个问题,因为每天挑出来的尾矿多达上百吨,当时领导商量后决定填到临湘市的山丘里面,经过了几十年的沉积,这座人工沙漠就形成了,日复一日,规模越来越大,到最后就在我国湖南临湘市形成了一个南方特有的江南大漠,其面积达到三千多亩,深五十多米,储沙量近亿立方米,乃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沙漠。
拿大米换沙子?到底是什么沙子这么金贵呢?原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日本人向我国提出想要拿同等的大米来换沙子,遭到了周总理的拒绝,他老人家说,现在我们的技术落后,不代表以后不行,等技术发达了,再提炼。
而日本想要得可不是一般沙漠的普通沙子,是湖南江南大漠里的尾砂。而尾砂说白了,就是矿石挑选后剩下的没有什么用的“废弃物”,为啥不换给日本呢?
原来精明的日本人早就了解到了“江南大漠”尾砂的价值,这里的尾砂质地细腻、纯度高,可以做混凝土、水泥、玻璃等,是上等的建筑材料;而且在尾砂富含多重元素,可以提取出很多高科技的原材料。比如,当下令人头疼的芯片问题。芯片就是由硅组成的,尾砂中富含二氧化硅,把尾砂提纯后加工处理就可以生产出芯片,而这里的尾砂纯度很高,只要稍微加工就能成产出质量优秀的芯片。
而这么精良的尾砂是经过了几千人两三代的艰辛付出,和上亿年的沉淀,才得以累积出如此庞大的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浪费掉,几乎就无从再有了,这样看来,尾砂资源就变得更加贵重了,因此当年周总理非常有先见之明,在听到日本人提出用大米来换尾砂的时候,虽然当时国家很穷,也是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您有什么独特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