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旬老人自创北海校外辅导室

白癜风图像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03/5813045.html

曾北海在课上为孩子讲述古城故事(资料照片)。通讯员杜林芳摄

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语言,帮他们了解脚下这片土地——

七旬老人自创“北海校外辅导室”

本报记者王可本报通讯员杜林芳

“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如何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苏州,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带领青少年用脚步丈量古城,以看得见的事例、听得懂的语言,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

“你们眼前的灵迹司,过去叫‘疟痢都城隍’‘痢疾司堂’。正殿的台阶前面有个‘止疟泉’,传说喝了井里的水,可以治疟痢。井上原本有青石井圈,刻有‘狮子滚绣球’,但在年被盗了,换成了你们现在看到的花岗石井圈。”“导游”讲得细致,一旁的青少年们听得入神。他叫曾北海,是姑苏区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关心下一代五老工作室”成员之一。他的课程被“小苏州们”亲切地称为“北海校外辅导室”。

为了讲好古城故事,他用脚步丈量土地

曾北海今年73岁,是姑苏区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的居民,也是一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以前,他在国有企业负责宣传和纪检工作。退休以后,他担任社区“朝霞学习组”组长——和组员们定期交流探讨、实地走访、遍寻资料,化身古城保护志愿者,向市民和游客宣传古城故事。

“姑苏古城,遍地珠玑。多年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苏州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我生活在苏州60多年,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特殊的情怀,肩负着推广传统文化的责任。”

为了讲好古城故事,曾北海阅读了大量书籍,从街巷民居读到园林城墙。他还广泛收集资料,只要是跟苏州古城历史发展相关的内容,他都不想错过;只要在书本上出现过的古迹,他定亲自探寻。一台卡片机、一本记事本、一辆自行车……8年多的时间,曾北海组织编写了《平江古街随谈》《水乡河道寻踪》《平江十二景》《古城小桥觅影》《环城步道慢游》8组16本宣传册。他还为平江街道出版《古韵今风平江路》提供文字稿和照片,并参与校对工作,最终该书获评江苏省社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用孩子们易于接受的语言,帮他们了解脚下这片土地

在了解本土文化的过程中,曾北海发现,一些苏州本地人对脚下的这片土地不甚了解,更别说回家告诉孩子了。拿平江路来说,“十多年前在整治规划中提出了一共12景,其中有几处景点还未列入任何保护名录。普通百姓不清楚,更不要谈去爱护和传承。青少年他们今天走的路,我们昨天刚刚走过。何不以自己的经验和所长,帮他们了解脚下这片土地,让他们爱国、爱家乡、有理想、有作为?于每个苏州人而言,既是情感所向,更是责任所在。”曾北海说道。

为此,曾北海从平江路周边的街巷入手,划分主题、自费打印讲义。他按照讲课的内容,一一找到对应的地点,然后在地图上标注,制订学习线路,边走边说,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给他们讲述街巷故事、古井古桥和人文轶事。为了帮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内容,他在两天时间内自学熟练使用WORD、PPT等办公软件,将口述的内容打印成册,供孩子们回家温习。

夕阳年纪也要有朝阳般的热情,将继续关爱未成年人的成长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平江路的青石桥,是拱形的,像不像骆驼的背?”“这座桥叫廊桥,像不像一个亭子?这里流传着一个孝子的故事。”每到寒暑假,曾北海就会用孩子们的语言,讲述一个个关于古城传统文化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背后,是他每天背着相机和记事本,走街串巷探寻出来的吴地文化。

多年来,曾北海通过一场场精彩而富有内涵的讲座,介绍古城的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街巷河桥、控保建筑;带领孩子们行走平江路,实地寻访历史遗存,了解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人文轶事;和学生们一起走访军营,慰问解放军和武警战士,送上清凉物资;带领中小学生参观垃圾填埋场,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带领孩子们DIY非遗技艺,传承传统文化;向青少年传授爱国、爱家乡的思想……

如今,曾北海已经73岁了,腿脚明显不如几年前利索,精力也不如从前旺盛。但他说,即使步入夕阳的年纪,还是要有朝阳般的热情,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担当。他会继续行走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