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涠洲岛居民为啥说客家话源于发生在清朝的一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涠洲岛是旅游胜地,是度假天堂。岛上常住人口约1.6万,超过90个姓氏的人们居住在岛上,形成不同于别处农村宗族聚居的异姓聚居现象。有趣的是,现在的岛民多讲客家话,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最早的岛民是谁?还得从涠洲岛的历史渊源说起。

下坑仔海边日出

涠洲岛汉时属合浦郡,唐初属雷州椹川巡检司,元朝()曾建涠洲巡检司,然后被雷、廉两府的军事行政双重管辖。以前的涠洲岛只有零星游民和企图叛乱的“贼佬”打游击,清朝禁海,曾三度强迫“岛民”内迁,但仍然有少数‘寮民’留居。

下坑仔海边日出

而真正定居的“岛民”要数来自福建和广东的客家人。咸丰四年(),广东、福建等省部分地区发生土著与客家的宗族大械斗,有李、陈、阮、戴、黄、钟、江、邓等姓氏族人逃到涠洲岛,成为现在岛民主体,也使得岛上人口大增。

幕崖落日

咸丰末年()有内地人名因避战乱,不顾官府禁令来岛定居。同治六年(年),官府鉴于岛上民居已成事实,便重开岛禁,移雷、廉二州船户客民于涠洲岛。至此,向来荒置海岛田庐重兴。当时法国天主教徒也乘机登上该岛,设教堂于盛塘村,后又在城仔及斜阳岛各建一座,四处传教,是为钦廉地区最早的天主教基地,现在成为岛上重要的旅游景点。

下坑仔海边日出

民国《钦县志·民族志》记载:“客家一系,陆续迁来者,因难缕述,光绪初,有恩平、开平人,互相械斗,政府出诏令其大量来钦,如黄、戴、古、张除各姓,称为客籍。”而“在北部湾海中的涠洲岛,现有常住居民1.58万人,80%为客家人,是清末土客械斗时迁移至岛上的,现岛内流行多种方言。”

鳄鱼山灯塔

五一小长假前夕,我登上涠洲岛,计划当几天“岛民”。涠洲岛东南角有个“坑仔村”,见到这个奇怪的地名,不禁让人莞尔。坑仔村又分上坑和下坑,我所下榻的缦山初海客栈就位于下坑村。“流水隔远村,缦山多红树”,一个颇有人文气息的客栈,令人欢喜。

三婆庙

三婆庙

相对别处的客栈,缦山初海安静闲适而不失活泼。出门往前百余米就是海滩,像我这样惯于懒床的人,就算是慢悠悠地爬起来,也能看到太阳从海里升起。其实,涠洲岛的日出以五彩滩最为壮观,日落以滴水丹屏最是摄人心魄。在岛上租辆电动车,到五彩滩不过几分钟的路程,离滴水丹屏、鳄鱼山、教堂等景点也不过十几分钟。

缦山初海

缦山初海

四月底的涠洲岛,天气已经有些炎热。我通常是早出晚归,正午最热的时候,就在客栈里睡大觉。一个闲散的午后,我趿拉着客栈里的拖鞋,到海边去溜达。海边有片湿地,叫“坑仔溪湿地”,穿过湿地小路,就是海滩。午后的海滩颇为宁静,有三三两两的游人踩着海水漫步,但并不喧哗,只能听到海潮的声音。

缦山初海

一位戴着草帽的老人慢慢走近,他佝偻着身子,似乎在捡拾什么。等走到跟着,见他拎着一个编织袋,正在捡一种贝壳。我问:

下坑仔海边,捡贝壳的老人

“大爷,您捡这个干嘛?”

“捡来卖钱啊,有老板收的。”

“价钱怎么样?”

“一斤六块。”

“那您一天能捡很多啦?”

“捡不多的,只要这种,”他亮出手中的贝壳给我看,原来只要比较小的、坚硬且完整的贝壳,“彩色的也可以。”他补充道。

“这些贝壳能做什么用呢?”

“大概做装饰吧,具体不太清楚。”

下坑仔海边

我跟着捡了几枚,大爷挑出能用的,扔到编织带里。他冲我一笑,露出满嘴假牙。其实,涠洲岛所在北部湾海域自古盛产珍珠,就算捡不到珍珠,这些贝壳也很漂亮。君不见,纪念品店里的贝壳制品价格也不便宜。我接着问:

下坑仔海边,捡贝壳的老人

“您住在哪里?”

“东安村,”他指着身后,“离这里不远。”

“您以前出海吗?”

“年轻时出海,现在老喽,我儿子在一家海产品公司,还会出海”

“哦,您今年高寿?”

“七十六。”

“那您祖上是哪里?”

“福建。”接着他说出一连串大概是客家话,我表示听不懂,他哈哈大笑。

下坑仔海边

老人不再搭理我,继续佝偻着身上捡贝壳。海滩又来了几个人,其中一位少女牵着狗走过礁石。于是,这画面便摇曳起来。

鳄鱼山海边

旅游攻略

游玩:涠洲岛不大,建议至少住一夜。租辆电瓶车逛最惬意,可一天转完涠洲岛。花三四个小时去鳄鱼山景区,傍晚去滴水丹屏(石螺口、幕崖)看落日,早晨去五彩难(坑仔)看日出。鳄鱼山景区适合拍人像,坐在巨大的火山礁石上,以海洋为背景,怎么拍都漂亮。

住宿:客栈很多,我住在岛东南缦山初海客栈,门前是海滩。老板可以在码头接送,能加工海鲜,提供潜水海钓等服务。因为相对安静,节假日可避开人流。

海鲜:石螺口或者南湾海鲜市场,自己买来让客栈加工最为划算。

缦山初海大厨的手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2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