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迎来了一场期待已久的大雪,虽然这算是北京今冬的第二场雪,但这也许会是21世纪10年代里,北京最后的一场雪。雪后的北京让无数人都兴奋起来,但恰逢周一故宫闭馆,让同样热门的颐和园变得更加热门了。
颐和园作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不仅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年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颐和园美并不像它的历史那样沉重,也不比故宫那样的厚重,一湖一桥、一草一木、一庭一廊、一山一石、一砖一瓦都显露出颐和园宜人的风光与精巧的景致。
雪后的颐和园好似变了一番模样,相比于其他季节,原本萧瑟的冬季却在大雪之后呈现出优雅大气而又不失玲珑精致的气质来。这里有着北方皇家园林的气派,又独具江南的婉约与秀美,堪称是人文与自然美景的和谐统一。
从北宫门入,缓缓步上石桥就能看到桥底小河两岸的苏州街了。苏州街原称万寿买卖街,始建于乾隆年间清漪园时期。位于万寿山后河两岸,是一条模仿江南水乡街市建造的宫廷商肆。乾隆四十年(),山后的铺面房曾经维修,挑换柱木,油饰彩画,乾隆四十五年(),铺面房中的锦成号、芳雅斋两座转角楼九间建筑挑换柱木佗梁、铺板,揭瓦头停,拆砌墙垣,找补油饰。买卖街从乾隆时建成存在了近百年时间。咸丰十年(),买卖街上所有铺面建筑都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焚毁,留下的只是颓垣断壁,一片废墟。经过多年重建,直至年9月16日对外开放。颐和园北宫门内竖立一方石碑,上书“英法联军烧毁清漪园一百三十周年,于遗址复建苏州街工竣并陈列开放,此志”以示纪念。此后,年至年又投入大量资金对苏州街铺面房进行维护、抢险维修及重作油饰彩画。大雪过后更是给这个北方的“江南水乡”增添了不同的韵味。
此时的万寿山正在进行维护,做了临时封闭,虽然无法登山细赏雪落万寿山的美景,但在山脚下远观也是一种享受,尤其对摄影师来说,整个万寿山没有了游人的身影更加显得肃穆和静谧。雪雾迷蒙,冷气陡升,纷纷而至的雪花不知不觉中就停了下来,白雪皑皑给须弥胜境址这些古老的建筑披上了一层白色的外衣,失去了往日鼎沸的人声,它们穿越时光静卧在那里,令人着迷...
须弥胜境址以西藏地区著名的古寺桑耶寺为蓝本,中间修筑大乘阁,周围按照佛经中关于“四大部洲”的说法设置其他建筑。所谓“四大部洲”就是指位于东海中的东胜神洲、西海中的西牛贺州、南海的南瞻部洲、北海的北俱芦洲,代表四方大地。
在万字河上,船坞旁有一座桥,名叫“荇桥”。此桥始建于乾隆年间。桥亭曾毁于战火,于光绪年间重建。桥名出自《诗经》“参差荇菜,左右采之”之句。从荇桥往北为万字河的北段,蜿蜒北行则直通“宿云檐”城关,荇桥以南可到达石舫,紧邻昆明湖畔。
桥东西各有一座牌楼,东岸牌楼两面题有“蔚翠”和“霏香”,西岸牌楼上书写“烟屿”和“云岩”。这四个词语恰当的描写了荇桥这个景点的特色。昆明湖云烟渺渺,山水相依,万寿山被云霄环绕。河岸边的花红柳绿恍惚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八个字显示出了乾隆皇帝的文字功力和闲情雅致。而且这种建筑形式在北京城内还是很少见的。
与普通的桥相比,荇桥还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它两侧的桥墩,四个桥墩上各有一个活灵活现的狮子站在石台之上。因为荇桥是颐和园后湖的西起点,从昆明湖上望去,两座石狮镇守着桥下的水道,据说这石狮可是很有来历的。传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慈禧来到荇桥赏月,荇桥四周张灯结彩。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万字河畔的彩棚随风飘摇,看起来犹如一条大蟒蛇,飞舞着向太后扑来,慈禧吓得浑身发抖。回宫后非要下令拆了荇桥不可,众人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最后还是太监李莲英想了个办法,说既然有蛇作怪,即便是拆了也无益,要想个办法把蛇镇住才行。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应该在桥头加了四个狮子镇守。但工匠们发现荇桥的桥头地方狭小,两侧又有牌坊,放不下狮子。最后,聪明的工匠们把大石制作成底座放在了荇桥的外侧,将狮子雕刻在了上面,用以镇水辟邪。如此这样,慈禧对拆桥的事情便也不再提起了。
荇桥还有一点重要之处就是在它上面可以有很好的角度去欣赏颐和园的一大标志性建筑--“石舫”。石舫,取自海清河晏之意。古诗中说,“野渡无人舟自横”,这真是中国文化下最妙的绝句之一。中国文化讲究含蓄,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想一想,不像西方人那么直白。在园林里面建石舫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这个水是活的,是可以坐舟来游的,为的正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来。颐和园“石舫”,堪称中国园林建筑中的“舫之珍品”,其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其船体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很多人都曾经到过颐和园,也都参观欣赏过石舫,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这一搜极具代表性的石舫在昆明湖上并非远航,而是正在靠岸。而这个石舫起初也并非是这个样子,石舫上层建筑以及两侧的转轮都是后来重修时加上去的。
颐和园内,昆明湖畔,有一座气势轩昂的牌楼--“云辉玉宇牌楼”。此牌楼是万寿山前山中央建筑群主轴线的起点。建筑为四柱七楼,顶覆黄色琉璃瓦,绘金龙和玺彩画,等级极其高贵。“云辉玉宇”牌楼表示这里的宫殿是彩云与华丽建筑相辉映的世界。牌楼的南面匾额上写着“星拱瑶枢”,它告诉人们,这里就是“众星拱卫的神仙之地”。在排云门前,除立有两只造型生动、铸造精美的铜狮之外,还有两侧各摆放了六块不同形态的太湖石,喻意为十二生肖。牌楼上的南北匾额表达了对统治者的赞美与颂誉,也暗含了君臣尊卑的封建礼制秩序。
看罢一番舫牌楼阁,在园内踱步闲游。几处小景直惹众人流连忘返。雪落枝头,还未来得及凋谢的花朵就在顷刻间于枝桠上与这纯洁的雪花一同白了头。回首昆明湖,一目望去琼枝玉叶,粉装玉砌,冰面一派雪光,十七孔桥在远处青蓝淡雅,与灰茫天空皓然一色。
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东起邀月门,中间穿过排云门,西至石丈亭,有一座全长米,共间,根柱子的长廊,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长廊之上,雕梁画栋,一幅幅斑斓的彩画,更使它绚丽无比,风采迷人。
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丽。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除此之外,琉璃瓦也是长廊两侧建筑中比较有看头的景致。
瓦当是筒瓦最前端的一块瓦头,它是元代以前的称呼,明清时期人们常称之为“勾头”在两行筒之间仰铺在屋顶上最前端带花边儿的板瓦称为“滴水”。目前可知的最早的“滴水”形象见于唐代的绘画和石刻。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不可缺的重要构件,根据时期不同,瓦当上的纹饰也有所不同。颐和园琉璃瓦的颜色有黄,绿,深蓝,浅蓝,紫,黑的等颜色,根据建筑功能,位置及级别采用不同的配色方案,体现了建筑级别的差异,其中,以多见于排云殿区的黄琉璃为最高等级。因古代五行学说中,黄为中央正色,被视为最尊贵之色,皇帝将其作为自己的标志颜色,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除此之外,级别由高到低依次为,黄琉璃绿剪边儿(佛香阁),绿琉璃(五方阁)绿琉璃黄剪边(画中游)等,同时还有灵活运用的色彩拼花图案。琉璃色彩的运用,既突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又为皇家园林的景致,增添了一抹重彩。
殿宇顶上除正脊外,还有垂脊。垂脊上的吻兽名称较多,除叫垂脊吻外,还叫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等。檐角最前面的一个叫骑凤仙人,也叫仙人骑凤。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块瓦件。在未形成仙人骑凤这一造型之前,是用一个大长钉来固定的。屋檐上安置仙人骑鸡出现于唐宋之前,不过一般都是单个的,到明清时期,仙人骑鸡后面都会跟一队神兽,一般呈单数排列,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数量也不同,一般不超过九个。只有故宫的太和殿才有十只神兽。
长廊南侧的昆明湖,前身叫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一郡之盛观。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昆明湖一个设计特色是它的西堤和堤上的桥。颐和园昆明湖西堤本是一条不宽的堤岸,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平坦的堤岸人为地断开,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桥”,形成优美的“六桥烟柳”,景色丝毫不亚于杭州西湖的苏堤,六座桥中最美的是玉带桥。
颐和园昆明湖的南边是建园时有意保留下来的小岛,用十七孔桥与湖的东岸连接起来。十七孔桥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桥上每个石拦柱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昂首竖耳,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非常优美生动,原取神牛镇水之意,现为珍贵文物。笼罩在白雪中的十七孔桥,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上呈现出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作。
落日从云缝中露出了温暖的脸庞,也淘气的融化了向阳处的白雪,雪水沿枝杈、屋脊、房檐滴滴坠下,犹如泉水一般叮咚作响,一抹金色的光打亮了昆明湖,这个冬日暖阳在颐和园的雪色中慢慢落下,只留下众人依依不舍的身影,对颐和园冬日雪景依依不舍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