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0月27日从市工信局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1.8%,位居全区第二;北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66.08%,占广西总量的59.31%,总量和增速继续位居全区第一;我市通过“三企入桂”签约工业和信息化项目83个,投资总额约亿元,其中投资额超百亿元项目为11个,投资总额亿元。
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这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折射出北海经济的韧性与潜力。“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背后,离不开“十三五”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作支撑。这些年来,我市按照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抓招商、抓项目、抓产业、抓营商环境、抓生态环境,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持续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形成磅礴前行的发展态势,交出一份漂亮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岁月见证发展。年至年,北海地区生产总值从.3亿元增长至.8亿元,年均增长8.8%,年均排名全区前列;财政收入从.3亿元增长至.3亿元,年均增速14%,排名全区第一,共为自治区贡献财政收入增量99.29亿元,贡献度仅次于南宁,位居全区第二;年人均GDP为元,排名全区前列。
北海工业遍地开花。(资料图)李君光摄
产业“强筋壮骨”,挺起北海经济脊梁。“十三五”以来,我市精心培育“产业树”,壮大“产业林”,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
年,北海工业总量从全区第五位提升至第四位,年、年持续位居广西第三位。
◆
年至年,北海工业投资规模由.53亿元增长至.54亿元,增速由5.6%增长至16.5%,年均增速达11.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9.7%,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间,北海已形成七大产业集群,即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和海洋产业、林纸与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和高端服务业等四大重点产业。
惠科电子北海产业新城园区(资料图)。蔡志军摄
财政收支是反映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十三五”以来,北海财政收入在总量增长态势、增速表现、结构质量、县域分布等指标上呈现出均衡协调、发展有力的良好势头。其中:
◆
年财政收入总量跃居全区第四位;
◆
年,北海成为广西第四个财政收入突破亿元的地市;
◆
年成为广西第三个税收收入突破亿元的地市、广西第二个所辖县区财政收入均超过10亿元的地市;
◆
年成为广西第一个所辖县区财政收入均超过15亿元的地市;
◆
年至年,北海财政收入中税收占比连续4年排名全区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均保持全区前五位。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十三五”期间,我市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加大民生投入,持续改善民生,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补齐民生短板,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年至年:
◆
北海每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七成;
◆
北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元增长至元,年均增幅7.4%;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元增长至元,年均增幅9.9%。
◆
截至年底,全市累计减贫人,73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年底的3.57%下降到0.17%。目前,全市预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达“八有一超”标准,6个预脱贫村均达“十一有一低于”脱贫摘帽条件。
闸口镇鲔丰公司水产养殖基地(资料图)。吴杰摄
近年来,百姓富、生态美,绿色环保成为北海市民的永久福利。李君光摄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十三五”以来,我市扎实推进生态立市,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崛起之路,不断厚植生态优势,让绿色环保成为百姓的永久福利。这些年,北海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今年1月1日至10月10日,北海空气质量优良率为%,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升4.6%,无污染天数;PM2.5平均浓度为18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8.2%。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北海的优势和强大竞争力。
原标题:《收官“十三五”精彩看北海③
高质量发展的北海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