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河灿烂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同时也有很多见证历史的文物,在匠人的精心雕琢下,成为了默默诉说着故事的主人公。但是你能想象吗?有一件文物用3.5吨极品玉石打造,但是却成为了腌制咸菜的“大缸”。
这件文物堪称是历史上最憋屈的文物,没有之一,它究竟是什么来历呢?竟然会被世人这般对待,是不是它地位不够尊贵导致的呢?
01渎山大玉海的来历
今天的这件文物名字叫做“渎山大玉海”,很多人听了这名字之后,或许以为是一个摆件或者是配饰。但是这件文物,却与它的名字所表达的意思截然相反,它状似大缸,要不然也不会被人用来腌咸菜了。
这渎山大玉海究竟是什么来历呢?它其实是元朝时期,忽必烈下令制造的,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却有着很高的地位,甚至被称为是镇国玉器之首。
整件文物是用南阳独山玉料制成的,高70厘米,直径约有1.82米,重约公斤,形状有点像放大了的钵盂。整件文物非常珍贵,且不说体积如此巨大的玉石去哪里寻找,单说制作工艺就足以惊呆众人。
它的雕刻方法是延续了宋金时期的起凸手法,为了让整件玉器看起来随性,工匠们还需要随性而为。整件文物雕刻完成,耗费了大量匠人的心血,玉器上有龙、马、兔、羊等等十几种动物。
文物上面还有很多在岁月中留下印记,但是在这样的衬托下,更显它历经沧桑,更有历史的味道。忽必烈作为蒙古人,喜欢粗狂的东西,为什么会制作这样一件精美的玉器呢?
渎山大玉海的原型,并不是在博物馆展示的工艺品,它最初是被用来盛放酒水的。忽必烈是蒙古人,习性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当时他在攻打宋朝时屡屡战胜,于是为了犒赏三军,便命人打造一个巨大的盛酒器。
这件盛酒器必须要精美,还要体现出尊贵和蒙古国版图的辽阔,这些条件累加起可难坏了工匠。但是忽必烈说不必在乎花销,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只要能达成要求即可。
有了忽必烈的承诺,工匠们甩开了膀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材料,终于在南阳找到了它的原材料。为了将玉石送回元朝的大都城,搬运工们历时多天一路上胆战心惊,生怕一个不小心将石料弄出什么闪,失丢了脑袋。
02渎山大玉海的下落
渎山大玉海终于制作完成了,人们感叹它的精美和纯粹,这样一件宝物,被用来当做盛酒器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但是忽必烈却丝毫不在乎,他就是要让人知道蒙古国的国力有多强盛!
可是这件精美物件却在战争之后不知去向,元朝被消灭之后,渎山大玉海的下落也成为了一个谜。
因为它的颜色是黑色和绿色相间的,如果不是专业的鉴赏人员,很难分辨出它的珍贵。所以人们开始猜测,它或许已经在战火中瓦解成粉末,或者被某个人据为己有。
但是在三百多年后的乾隆年间,渎山大玉海竟然再现于世。当时,一名官员正闲庭信步,走到一处寺庙时,被角落里已经蒙上厚厚一层灰尘的大缸吸引了目光。
这大缸是僧人们盛放咸菜的咸菜缸,平时很少有人搭理,而这位官员之所以注意到它,是因为缸的四周有四条龙形的雕刻。
从古之间,龙都是皇家专属的,这个标志为什么会出现在寺院里呢?这位官员非常好奇,走到大缸旁边仔细观察大缸的外观,为了观察清楚缸上面的雕刻,他还用袖子擦拭了一番。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雕刻手法绝对不是清朝能比拟的。其精美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件国宝,官员仔细回想这件文物究竟是什么,突然灵光一现,这不就是渎山大玉海!
这个消息对他来说又惊又喜,他赶紧回去禀告皇帝。乾隆听闻找到了渎山大玉海,也是马不停蹄的就来到了寺庙一探究竟。当他命人将“大缸”上的灰尘擦拭掉时,所有人都震惊了。
这件消失了几百年的宝贝,竟然再次现身了!为了将它好好的保管起来,这件物品再次被放回了太液池琼华岛广寒殿。现在在北海公园的白塔里,仍然能看到这件流传了几百年的文物。
渎山大玉海起初被用来盛酒,后来又被用来腌制咸菜,根本没有一点文物该有的待遇,它也绝对是历史上留下来的最憋屈的文物了。好在人们及时的发现了它,并进行了紧急的施救,否则这个世人眼中的“大缸”,或许还在寺庙的角落里装咸菜呢!
想来如果它在元朝和明朝战争的时候,没有被拿来装咸菜,或许早就已经灰飞烟灭了。虽然在寺庙沉寂的几百年,没有被好好的保护起来,但最起码它还是完整的,这对历史的研究有很大帮助。
在我国民间,还有不少流落在外的宝物,有些人并不懂得辨识这些宝贝的价值。所以这些东西在我们手上,就成了一个“没有什么用处”的古董,如果我们将这些东西上交给国家,对加深历史了解也是一件易事。
03结语
文物就像是记载历史的存储器一样,虽然它们没有生命,但是它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兴衰演变。虽然他们不会言语,但是静静的矗立在那里,就仿佛在诉说万语千言。
对文物的保护是每个人的职责,为了让下一代能更好的感受历史,在游览名胜古迹或者参观博物馆时,一定要遵守规定。切不可为了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大肆的拍照、触摸,我们的每一次“不小心”,都将会对文物造成巨大的不可逆转的伤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