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南国早报」
编者按
每一处地方都有它的独特风貌和气质。在风光迤逦的北部湾海畔,至今还保留有火山石、珊瑚石甚至蚝壳垒砌的房子,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时代大潮下,这些特殊的建筑部分已被取代,还有一部分仍屹立不倒。
连日来,南国早报记者走进钦州龙门港和北海涠洲岛,感受这些独特建筑背后的沧桑故事,感受渔民们的勤劳和智慧。
涠洲岛上珊瑚石房一砖一瓦皆历史
12月10日、11日,南国早报记者先后走访北海涠洲岛的盛塘村、城仔村、圩仔村、斑鸠冲村、湾仔村及石螺口等村庄,斑驳的珊瑚石和火山石民房随处可见。
据了解,这些房子都是岛民就地取材,采掘火山石和珊瑚石建成,有些已有上百年历史。
珊瑚是一种生活在深海里的腔肠动物,又称珊瑚虫,它能分泌出红白相间的石灰质骨骼,这些骨骼相互粘在一起,产生网状结构的石块,就是人们所说的珊瑚石。因石头上布满空隙,用珊瑚石砌起来的房屋又被称为“会呼吸的房子”,冬暖夏凉。
火山石房屋同样如此。相比灰白色的珊瑚石,火山石主要呈黑褐色,这种经火山喷发急骤冷却后的石头孔隙极多,不仅保温隔热,还有防火和抗腐蚀的作用。
今年88岁的詹奶奶一辈子没出过涠洲岛。上世纪70年代初,她和老伴住的还是茅草房。年,詹奶奶决定建新房。因为岛上没有建筑材料,夫妻俩就地取材,每天跑到芝麻滩(现涠洲岛五彩滩)挖石头,再用牛车一车车拉回来。
“那时候有多难,你想象不到。”回忆往事,詹奶奶不时抹泪,“我们两口子凌晨4点就爬起来,摸黑赶到芝麻滩,然后用锤子一块一块凿石头”。
凿开石头后,还得用铁棍把它撬出来,再磨平,切割。重的石头近50公斤,两人合力才能搬上牛车。拉一趟得耗费一个多小时,仅能拉回四五块石头。
▲88岁的詹奶奶和她的老房子。
涠洲岛上的天主教堂,亦是由火山石和珊瑚石砌成。天主教堂主体长58.92米、宽16.2米,由法国巴黎传教士于年始建,历时十年建成。多年过去了,教堂仍保存完好。
如今,这些外表粗糙、饱经沧桑的建筑,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打卡。
▲涠洲岛天主教堂。
珊瑚石属于稀缺资源,早已禁止开采。如何在保留原始院落风貌的同时共享旅游发展红利?时代大潮之下,岛民和当地政府在思考。
不少岛民将珊瑚石老房打造成特色民宿,备受游客青睐。外来投资者也被吸引而来,别具风情的珊瑚石民居越开越多,成为涠洲岛的靓丽新名片。
▲由珊瑚石老房打造的特色民宿。
记者了解到,海岛还引入高端设计品牌,将涠洲岛珊瑚石民房打造成高端特色民宿,为岛上居民作示范。
在一批精品民宿带动下,岛民们以自营、出租、合营、入股等方式合力建设乡土风韵浓厚、建筑风格自然、设计各具特色的精品民宿集群,民宿产业成为涠洲岛旅游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
▲由珊瑚石老房打造的特色民宿。
块块蚝壳建“蚝宅”特色民居焕新生
大蚝,对于吃货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见过用蚝壳建起的蚝屋吗?
在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镇,以前的村民用蚝壳建房居住,这种极具海边地域特色的房屋,如今成为不少网友的打卡点,被戏称为真正的“蚝宅”。
▲龙门港海域万亩蚝排壮景。钦州市钦南区委宣传部供图
12月3日中午,南国早报记者驱车来到龙门港镇东村,见到了用块块蚝壳建成的“蚝宅”。
村民杨女士家的祖宅外墙批灰几乎脱落干净,裸露着成千上万块蚝壳,密密麻麻又整齐排列,可谓“蚝”气十足。这栋老房子,是许多网友最喜欢前来打卡的“蚝宅”。
蚝墙有两米多高,墙底是一层用石头堆砌成的基脚,高约30厘米,四角和横墙用青砖砌成。墙壁是用一块块大蚝壳和黄泥浆混合在一起砌成,厚约20厘米,屋顶用瓦片遮盖。不过,这栋独特的“蚝宅”早已无人居住,显得有些破败。
▲无人居住的蚝屋,显得有些破败。南国早报记者钟小启摄
这么多的蚝壳从哪里来?
当地村民表示,以前交通不发达,建筑材料也匮乏,村民生活很拮据,建房用的红砖和青砖买不起。龙门港镇三面环海,此处海域位于咸淡水交汇处,非常适合大蚝生长,村民就地取材,将蚝壳作为建筑材料。
蚝宅冬暖夏凉,防虫防火,住在里面非常舒服。而且蚝屋非常牢固,龙门港镇每年都会经历几次台风,蚝屋几乎没有损伤。
▲蚝壳墙。南国早报记者钟小启摄
随着时代变迁,蚝屋逐渐被新楼取代。龙门港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全镇现存的蚝屋还有几十处,有的还有人居住,但面临着逐年减少的局面。
如何保护这些特殊民居,当地政府有初步想法。
龙门港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
该镇过去是重要的海防要地,有“将军楼”“五井流香”“龙门七十二泾”等旅游景点。随着打卡的网友越来越多,当地村民意识到蚝屋的价值,保护意识渐渐加强。未来,政府计划引进外资,结合其他旅游景点,打造旅游风景区。例如,可以把蚝屋改造成特色民宿,游客到此可以参观万亩蚝排、吃鲜美大蚝、住特色“蚝宅”。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钟小启、彭庆
值班编辑丨黄秀宁
值班校对丨麦雪莉
值班主任丨唐海波
值班编委丨陆月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