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地理学复习重点

1、板块边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离散型板块边界、汇聚型板块边界、平错型板块边界

2、美洲大陆自然带分布规律

纬向地带性:在北美洲的高纬度地带和南美洲的低纬度地带,因处大陆东西最宽处,且地势起伏比较和缓,因而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均呈现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纬向地带性分异特征,如高纬度的极地冰原带、极地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以及低纬度的热带雨林带和热带草原带等。

非纬向地带性: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使美洲具有突出的非纬向地带性结构。

从美洲全局来看:落基山-安第斯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地面平展,虽有高原、山地,但其高度和宽度显著逊于西部山地,对地理环境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干扰不大,因此各个不同类型区基本上都体现了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特征;即使在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突出的西部地区,纬向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也是显见的;山间高原部分,大致由高纬度的寒湿型逐渐过渡到低纬度的热干型,山地垂直带谱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纬度。当然,在以纬向地带性结构为主的东部地区,也有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的表现,尤其是在北美大陆中、纬度地带以及南美大陆的中高纬度地带。

综上所述,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结构的特征,是相互渗透的,它们共同交织成美洲地理环境结构模式。据此,可以把美洲划分为六个自然地理大区,即北美极地岛屿区、北美东部区、北美西部科迪勒拉区、中美区、南美东部区和西部区。

3、垂直地带性分布的两大因素: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

垂直地带性亦称“垂直带性”,一般指高山地区自然地理现象随高度递变而呈现的规律性。高山垂直递变现象的产生同温度向上迅速减低、降水与湿度在一定限度内向上增加有关。

(在不同的地理地带中,垂直带有不同的表现图式。在同一地理地带内,因山体大小、坡向、高度、距海远近等的不同,垂直带的表现图式也不尽相同。)

高地气候垂直分带的多寡和基带的起始,主要取决于高地所处的纬度和海拔。

在同一纬度的高地,海拔愈高者,其垂直分带愈多,垂直带谱愈完整。

不同纬度的高地,如海拔相同且达到一定的高度,则赤道地区的高地具有最完整的垂直带谱。从赤道向南、北极区方向垂直带谱越来越简单,垂直分带数量也越来越少。

4、厄尔尼诺: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增高的极端情况,是全球气候和海洋

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增温。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刚好相反。

5、沙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的过程。(纯自然形成的沙漠有塔克拉玛干沙漠、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等)

6、亚热带森林带被大陆内部的荒漠草原所隔开,分成大陆西岸和大陆东岸两种类型。

大陆西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又称地中海式植物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地区和北美洲加利福尼亚沿海地区;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西南部、非洲的西南端以及南美洲西岸的智利中部。亚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夏干型,这里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发育着褐色土。

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森林带,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日本的南部和美国的东南部,在南北球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非洲东南部以及南美的东南部。亚热带大陆东岸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这里主要形成常绿阔叶林,又称照叶林,发育着亚热带的黄壤和红壤。

7、赤潮的产生:赤潮是近岸最普遍的污染现象。有机物分解后的海水出现富营养化,

加快了海水中某些海藻的生长,从而导致赤潮产生。(有机物污染:DDT)

8、东盟:是一个促进内部贸易、工业合作,对外促进共同的经贸关系。力求成为具有解决内部国际政治关系能力的国际组织。必须依赖外部资源和市场的区域。

9、温带阔叶林带

本带又称夏绿林带,主要是由一些秋后落叶的阔叶乔木组成的森林。本带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南部亚带,因受海陆分布、寒暖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温带阔叶林带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的东部和西部。亚洲东部夏绿林受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阔叶树种类成分较欧洲丰富;欧洲西部的夏绿林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往往形成由单一树种组成的纯林,如山毛榉、栎林等。北美洲夏绿林分布在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这里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植被主要是美洲山毛榉和糖槭组成的山毛榉林。温带阔叶林带的土壤主要为棕色森林土、灰棕壤和褐色土。

10、亚寒带针叶林:

本带属于整个温带森林带的北部亚带,它沿亚欧大陆北部及北美大陆北部呈非常宽阔的带状东西向伸展着,是温带森林带的主要部分,几乎横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是一条全球性的自然带。这里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十分寒冷,夏季温暖潮湿,形成了由云杉、落叶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带,发育着森林灰化土。

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在其运动的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该属性是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空间组合性—在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按纬向地带性规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呈现其特定的空间结构。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空间上的反映。

动态演变性—自然地理环境外部的能量和物质输入具有可变性和阶段性,同时,所有组成要素和组成部分都有自身演化发展的特点,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始终处在不断演化发展的过程中。该属性是内在联系性在时间上的反映。

12、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方式

现代海洋空间开发是指为了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需要,把海上、海中、海底和海岸带的空间用作交通、生产、储藏、军事和娱乐场所的海洋开发活动。

海洋运输空间开发:海洋运输空间开发的传统领域是建造海港和开凿沟通海洋运输的运河。20世纪后半叶,海洋航运空间开发开始向多功能、立体化方向发展。

海洋生活与生产空间开发:20世纪后半叶,海上空间的开发加强了生产或生活空间的综合开发,包括海上城市、海上工厂以及海上娱乐设施的建设等。

储藏和倾废空间开发:海洋储藏基地是指在海中储藏石油、矿石、粮食、核燃料等物资的设施。海洋不仅提供了浩大的空间资源,同时它还有很大的环境自净能力。海洋倾废就是利用海洋所具有的这两方面特点,来处理各种垃圾。

13、结合非洲人口、资源、环境说明其人地关系(政治和经济方面)

非洲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采矿业一直是非洲的经济支柱。

非洲人口:人口增长快,低龄化现象突出,地理分布极不平衡

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沉重压力,导致粮食短缺和生态危机

低龄化人口将一批又一批涌入劳动力市场,严峻的就业形势会更加恶化。

非洲城市扩张过快,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化畸形发展。城市人口剧增膨胀,超过城市本身的发展速度和承受能力,使城市在居住、就业食品供应、交通运输和环境管理等方面面临难解决的各种问题。

复杂的种族构成

贫困的大洲: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非洲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长期的殖民统治,使它成为经济水平最落后的大洲。尽管独立以来许多非洲国家在发展经济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长期的落后与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及现存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仍使非洲经济保留着过去的一些特征。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2.工业基础薄弱,经济结构畸形

3.生产力布局不平衡⑴洲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⑵各国内部生产力分布不平衡。

贫困的原因

1.殖民主义掠夺是造成非洲国家贫困的最重要的历史因素。

2.生产资料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是形成贫困的结构性因素。

3.政治和社会的不安定是造成非洲贫困的又一大因素。

4.非洲的人口增长过快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压力。

5.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非洲的贫困。

6.艾滋病病毒的肆虐使非洲大陆愈加贫困。

14、欧盟是经济区域化水准 的地区,是一个内部充分开放对外相对封闭的经济区域。

50年代建立“关税同盟”,年推行共同的货币“欧元”和设立与之相适应的欧洲银行。这个经济区使欧洲成为了一个人员、货物、资本、劳务和知识可以充分流动的经济区。具有实质性的中央调节功能;有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调整利率,有共同的外贸标准和外贸政策以及统一的政治经济决策机构。

15、APEC(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它是一个地跨亚洲、太平洋和美洲,有21个经济体参与的非正式的经贸合作议事体制。这个组织可以就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合作、就共同关心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就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做出政府的承诺和实行共同的措施。

16、亚洲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亚洲气候的突出特征:

(1)强烈的大陆性。主要表现为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多数地区大陆度均在50%以上(与气温年较差成正相关)。

(2)典型的季风性。由于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分别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陆间巨大的热力差异极其季节变化或迭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从而形成了强度 、影响范围广和类型复杂的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凉冷干燥。

(3)类型的复杂性。除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和冰原气候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气候类型在亚洲均有分布。( 有气候分布图)亚洲由于地处高纬和高山、高原地区很广,寒冷气候在各大洲中比较突出;同时亚洲的亚热带范围也很广,且受地理位置、海陆影响、地形结构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亚洲的亚热带气候自西向东又可区分出地中海气候、伊朗型气候、高山气候和季风型气候。

(4)各气候要素变化的极端性。这既是气候大陆性的一个反映,也是其气候复杂性的一种表现,如亚洲具有世界上少见的冷、热、湿和干燥的极端地区。

17、西亚的世界地位

西亚亦称西南亚,是指东起阿富汗西迄土耳其和塞浦路斯的亚洲广大西部地区,共有20个国家,它们是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巴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

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西亚处于亚欧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南西北三面分别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故常被称为“三洲五海之地”。在近代和现代,由于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和波斯湾地区巨大的石油资源的开发,其地理位置更显重要,其中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黑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战略要地,使西亚成为西方国家长期争夺的对象。

②石油资源的重要性:西亚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年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5.3%,天然气占35%。石油生产高度集中,油田个体规模大;石油加工能力弱,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出口。

③民族宗教问题复杂:西亚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结合部,由于民族和宗教成分的复杂性,加之种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西亚的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旷日持久,以至导致大规模的战争。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塞浦路斯问题、库尔德人问题

18、出口导向型工业化: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把所生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向国外出口,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即为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在亚洲,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NIEs在20世纪60年代、东南亚国家和中国自80年代以来依次采取这一战略。

19、日本的经济发展轨迹(二战后)

①二战后经济恢复与高速增长

战后,经济几乎崩溃,遂采取集中发展煤炭、钢铁、化肥的倾斜生产方式,仍举步维艰。年的 却拯救了日本经济,到年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年平均增长率11%,加入OECD,成功消除二元结构,强劲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出口增长率超过GNP增长率的1倍,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

②石油危机以后的结构调整与低速增长

年和年的两次石油危机给日本带来巨大冲击。之后,日本一方面推动经济的省资源、省能源化,另一方面依靠技术革新成功地使其产品、特别是出口商品实现高附加价值化。成为最快地从石油危机阴影中走出来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在巨额的贸易黑字和日元升值背景下,致力于扩大海外投资,加快了经济国际化步伐。然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泡沫经济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发展缓慢,至今未走出“平成萧条”。

③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A国际环境

a)国际社会趋于和平

b)GATT、IMF体制下,世界贸易空前扩大

c)资源、能源的稳定供应(两次石油危机除外)

B国内条件

自然条件

a)适宜的气候(温暖湿润)

b)海岸线长,天然良港多,充分利用海洋国家的优势(通过船舶的大型化和专用化,大量进口海外优质、廉价资源)

c)高度利用国土(填海造陆等)

经济要素

a)人口与劳动力:丰富低廉,教育水平、技术水平高,勤奋、忠实

b)资本:高储蓄,高效率,建立间接金融制度

c)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营技术,不断进行消化和改良

d)市场:自由、竞争性市场

e)产业组织:国际性大企业,与革新性中小企业建立灵活分工体系

f)政府:引导,保护,公共投资

社会、制度

a)战后改革:缩小军费开支、民主化措施(实施垄断禁止法,解体财阀,农地改革,劳动民主化)

b)社会因素:中流意识、自由社会(言论自由,信息发达)

20、日本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五大工业地带:京滨工业地带、阪神工业地带、中京工业地带、北九州工业地带和濑户内工业区。

①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四大工业地带的雏形确立于20世纪初,并在战争期间得到巩固。恢复期复苏的四大工业地带,在高速增长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钢铁、炼油及石油化工、火力发电等基础原材料、能源工业,因寻求便利的进出口条件、宽阔的用地和充足的用水而向四大工业地带的港口附近区位。

②随着上述原材料型工业部门的投资继续扩大,已有工业地带接近饱和,于是向周边临海带扩散。

③京滨工业地带沿着东京湾向东扩散,形成京叶、鹿岛工业地带,成为广义的京滨工业地带的组成部分;中京工业地带沿着伊势湾西部扩散,建立起四日市石油化学工业基地;阪神工业带向大阪湾两侧扩散;介于阪神工业地带和北九州工业地带之间的走廊地带——濑户内海得到大规模的开发,新建钢铁、石油化工大型联合企业,形成了新的濑户内工业区。

④由此便形成了世界 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它东起东京湾东侧的鹿岛,向西经东京湾、骏河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即所谓“三湾一海”),一直到北九州,长达约km。是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地带。汽车、炼油、造船、钢铁工业及高技术产业发达,属加工贸易型工业地带,是日本最发达的工业地区和世界 的临海型工业地带。

影响: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的面积约10.8万km,约占全国的29.1%。年,当时该地带工业产值占全国比重高达78.3%,基础原材料型工业更是占到全国的86.3%。

该工业地带是工业经济追求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在空间上的投影,出现了一大批大型临海联合企业,形成了进口—加工—出口的产业链结构。

21、印度的世界地位

印度是发展中的大国,还是世界上的政治、军事和科技大国。印度现为世界第四军事大国,生产的武器占第三世界武器生产总量的31%,是亚洲和发展中国家 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拥有核力量。

22、印度工农业发展

机械工业主要分布在孟买、加尔各答和班加罗尔三大中心,此外,兰契的重型机械、维沙卡帕特南的造船和恰内的汽车制造等也占有突出地位。

纺织工业。棉纺织主要分布在以德干高原为主体的棉花产区,特别是孟买和艾哈迈达巴德两市;麻纺织集中分布在加尔各答附近南北长约90km的胡格利河两岸的黄麻产区。

印度化学工业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占34%)、古吉拉特邦(占26%)和安得拉邦(占7%)。

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及北侧的达莫德尔河谷地是印度钢铁工业的主要分布区。

电力工业中以火电为主,水电只占26%。火电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产煤区,尤其是达莫德尔河谷地,水电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各邦。另外在孟买、德里、艾哈迈达巴德、恰内等地建有6座核电站。

农业地域类型分为四个区:

l东北部的稻谷、黄麻、茶叶区

l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

l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

l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

23、欧洲语言种类众多,主要属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以及亚非语系和独立语系

24、中东的概念

中东共包括17个国家,即除阿富汗、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阿塞拜疆(高加索地区3国)之外的其他16个西亚国家和与之毗邻的非洲国家埃及,历史上欧洲殖民者根据距离欧洲远近所划分的。

中东位处于亚欧非三大洲的连接地带,南、西、北三面分别濒临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故常称之为“三洲五海之地”。在近代和现代,由于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和波斯湾地区巨大石油资源的开发,其地理位置更显重要,其中的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黑海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战略要地,使中东成为西方国家长期争夺的对象。

25、阿拉伯世界

具体包括23个国家和地区,即有西亚的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叙利亚、约旦、黎巴嫩、也门和巴勒斯坦,非洲的埃及、利比亚、苏丹、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亚、吉布提和索马里等国。因其人口以操阿拉伯语和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族为主,因此被泛称为“阿拉伯世界”。

26、欧洲的气候特征

温带气候占优势,海洋性显著。

欧洲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mm之间,降水量由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其中,高大山脉的西部迎风坡是降水丰沛区,平原及半岛内陆是降水稀少区。年温差小,冬季一般在-15℃以上,夏季在15~20℃之间。气候类型区分布的地带性特征突出。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海陆位置、地形特征、洋流、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终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沿岸又有暖流经过。欧洲东部以平原为主,地形较为单一。分布于挪威沿海、不列颠群岛、法、比、荷、德、丹等国西部

27、北海油田的开发晚的原因极其开发的影响

①从地质条件来看,北海油田条件好,钻井成功率较高,油气井均能自喷,并为多硫质油。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全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阴雨天,平均浪高10米。在这种风大浪高,水深流急,情况变幻莫测的环境下,从海底开采石油困难较高,因而开采成本较高。

②北海油田属于沿海国家共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开采都会受到别国的制约。

③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世界油气市场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

基于以上原因,北海油田开发较晚。

北海油田的开发对英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增加了财政收入,减少了外贸逆差,而且带动了机械制造、化工、建筑、电力等有关工业和交通部门的发展。并且带动了昔日经济较为落后ide苏格兰东部的发展。

其影响包括以下几点:

l英国是开发北海油田的主要国家

l年,英国石油产量达1.27*t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产油国

l现在英国是一个能源出口国

28、法国的农业地位

法国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农业大国,是世界特别是欧洲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国,也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马铃薯、水果、葡萄酒、牛肉、猪肉、牛奶、鸡肉、鸡蛋等。法国农业在二战前,进展缓慢,还得从其他殖民地进口农产品。战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政府出台发展农业的系列政策措施,结合优越的自然条件,同时受益于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促进了其农业的发展。

法国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是:

(1)劳动生产率高

(2)农业结构合理

(3)专业化水平高

29、鲁尔区目前发展

鲁尔区正是经历了兴—衰—兴的周期过程。其经济衰落,归根到底是以煤炭、钢铁为主的单一性经济结构造成的。重振经济的措施有:

(1)制定规划,统一整治规划基本原则是:以钢铁为基础,发展新兴工业,改善经济结构,拓展交通运输,消除环境污染。(2)发展新兴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3)调整工业布局(4)拓展和完善交通网(5)发展科技,繁荣经济(6)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经过综合整治,鲁尔区又恢复了生机,已成为煤炭-钢铁-电力-化工-建材等多种工业综合发展的基地。

30、新经济

狭义:指信息技术产业和网络经济(包括电子商务和网络公司业务)。

广义: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和新模式,包括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球经济和网络经济等。(基于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出现的新的经济形态,它以知识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以信息为主导,以网络为载体,其核心内容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

实质是指信息化和全球化

31、俄罗斯

地形多样。以叶尼塞河为界,以西多平原,以东多高原和山地。

较大河流有伏尔加河(发源于瓦尔代丘陵,注入黑海,是欧洲最长、水量 的河流)、顿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是北亚三大河流,均发源于西伯利亚南部丘陵、山地,向北注入北冰洋。鄂毕河是俄罗斯流域面积 的河流,中下游流经西西伯利亚平原,河流比降很小,容易泛滥。叶尼塞河是俄罗斯流量 的河流。勒拿河全长km,河口处形成俄罗斯 的三角洲)等。

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矿产、水能、森林等资源尤为突出。

煤田主要有库茨巴斯、伯朝拉、坎斯克—阿钦斯克、莫斯科附近煤田和南雅库特煤田。

的铁矿区:库尔斯克“磁力异常区”。

丰厚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在西伯利亚(秋明油田)、伏尔加—乌拉尔、科米自治共和国、萨哈林岛等。

32、俄罗斯经济地域体系分析

因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分布状况的不均衡,形成东、西两大经济地带。

1)西部经济地带指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它是俄罗斯民族兴起的核心,俄罗斯最早就是在西部地区发展起来的。这里工业基础雄厚,农业生产发达,是俄罗斯经济建设基地。但西部地带也存在环境问题,建设用地、工业用水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能源和原材料自给率不断下降。西部经济地带主要包括中央区和乌拉尔区。

①中央区中央区位于俄罗斯平原中部,以莫斯科为中心,是俄罗斯最重要的工业区,以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为最主要,农业也很发达。

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铁路网稠密。莫斯科河、奥卡河、伏尔加和莫斯科河构成环形水路,莫斯科是本区也是全国的交通枢纽,11条电气化铁路和13条公路四通八达。

②乌拉尔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种类繁多,但水资源分布不均。

乌拉尔区的经济规模仅次于中央区、西北区、居俄罗斯第三位。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森林工业、石油工业、天然气工业。

农业主要分布在本区南部,北部寒冷不宜耕作。主要满足区内需要,输入畜产品、蔬菜、水果和砂糖。

2)东部地带是指俄罗斯亚洲地区,是17世纪以来沙俄向外扩张所取得的领土,虽然进行了一些移民垦殖,但经济仍十分落后。东部地带资源丰富,各种燃料动力资源、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森林资源储量大,这对东部地区本身的经济建设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巨大的支撑力。

西西伯利亚南部是俄罗斯重要粮食基地。而且,本区畜牧业也很发达。

33、非洲的气候特点“热带大陆”

非洲大陆赤道中贯,大部分地区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属于热带。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只有南北两端以及局部山地的年平均气温低于20℃。

降水量地区分布的极端不平衡

赤道附近及一些山地迎风坡降雨量较多,是世界上 的多雨区。但全洲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少,最干旱的地区则形成了沙漠。是世上干旱区面积 的洲,有“干旱大陆”之称。

气候类型大致以赤道为对称轴呈带状南北对称分布

赤道附近为全年多雨的赤道多雨气候,南北两侧依次为夏雨冬干的热带干湿季气候,全年少雨的热带干旱气候和夏季干旱炎热、冬季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

形成这样的气候分布特征主要原因有:非洲大陆地势起伏和缓,缺少庞大的高原和山脉,赤道中贯,以及大陆最南点和最北点到赤道的距离大致相等等自然条件。

33、美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①世界超级经济大国: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对外贸易额、对世界经济的作用与影响等方面。经济的国际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市场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化、科学技术的国际化。

②三大产业结构均发达的经济结构。工业部门齐全,高新技术工业与传统工业均十分发达;农业高度现代化,形成种植业与畜牧业综合发展、专业化、地域化、商品化、机械化、集约化,以致社会化的农业

Ⅰ三次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软化”(服务化)Ⅱ制造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Ⅲ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专业化

③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极高

④经济地域发展趋向均衡化: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的兴起与东北部和中西部“冷冻地带”的相对衰落

东北部发展最早,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制造业发达,而西南部20世纪70年代后以高新技术工业为主的现代工业发展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4、墨西哥文化

首先,墨西哥位于墨西哥高原上,北部因其地势较高且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而且温凉、干燥的气候;南部为低地,气候湿热。耕地占国土面积13%,草场和森林面积广大,分别占国土面积的38%和21%,发展农牧业条件较为优越。

其次,矿产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尤其以油气和银矿突出,工矿业一直是墨西哥经济主要支柱。

第三,墨西哥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玛雅文化、托尔特克文化、阿兹特克文化,成为旅游业主要吸引因素。

第四,美、墨之间长达km的边界,成为墨西哥进入北美经济圈的地利条件。

35、南极洲四点

极点: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

冰点:俄罗斯东方站

磁点:法意联合建立的迪蒙迪维尔站

高点:中国昆仑站海拔米,距冰穹7.3公里。

36、、“新经济”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1)经济持续增长

(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

(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

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

(4)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5)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37、巴西

①高原与平原为主的地形

②国土大部分位于热带、亚热带,全境气温较高。巴西河流众多,主要属亚马孙河、巴拉那河、圣弗朗西斯科河三大水系。

亚马孙河流域面积、径流量均居世界 ,它以每年×m3的流量注入大西洋,占世界河流总流量的1/9。亚马孙河航运便利,吃水4m深的海轮可以上溯到秘鲁的伊基托斯。

第二大河流圣弗朗西斯科河自巴西高原东南部流向东北干旱地区,不仅灌溉农田,还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巴拉那河上游流经巴西高原南部,急流瀑布很多,所蕴藏水能资源极为可观。全国发电总量的一半以上来自巴拉那河水系。

③东南部包括米纳斯吉拉斯、圣埃斯皮里图、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等四州。面积仅占全国的11%,却集中了全国44%的人口,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 的区域。

这里集中了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等全国 的三个城市,以这三大城市构成的三角地区集聚了巴西工业的精华。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以集约化的混合农业为其特色。商品性的咖啡、甘蔗、可可、柑橘等的生产主要集中于该区。

圣保罗为巴西 大城市,也是南半球 的城市。里约热内卢是 的天然良港。为巴西 的金融、文教中心以及全国第二大工业中心和 的商港。市区人口多万,若加上郊区为人口超万的特大城市。

38、澳大利亚

半环状的自然带结构

随着气候类型自大陆北、东、南沿海向内陆呈半环状分布图式,其自然带的分布也有类似的图式,即外缘是森林,向内陆是广阔的干草原,大陆中央和西岸是荒漠。澳大利亚大陆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由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减少,呈独特的半环状分布。

(一)森林带:主要分布在降水量丰富的东部、北部和西南部湿润地区。

1.热带常绿雨林

这一植被类型是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海洋性气候的反映,分布在昆士兰州东部沿海地带。

2.干燥热带森林和疏林

这种森林的分布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大体一致。大部地区降水量约~mm,北部沿海超过mm,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具有干湿季节交替的特征。

3.湿润亚热带森林

这一类型分布于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东部沿海地带,它反映亚热带湿润气候的特征,由硬叶常绿乔木组成。

4.干燥亚热带森林和疏林

大陆西南部和墨累-达令平原东南部发育着由硬叶常绿乔木和灌木所构成的比较开敞的森林。它反映夏干冬雨气候特征,乔木和灌木具有各种适应夏季干旱的特点。

(二)干草原带

这一类型在澳大利亚分布较广,主要是在西澳大利亚州西部、大陆北部和东部内陆。降水量少于mm,有明显干湿季节变化。

(三)荒漠带

澳大利亚荒漠分为热带荒漠和亚热带荒漠两种类型。大陆中部南回归线两侧,气候十分干旱,沙漠遍布,属热带荒漠。30°S以南的大澳大利亚湾沿岸为亚热带荒漠,属于年降水量在~mm的地区,主要发育着以灌木和半灌木为主的群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