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题:“改”出活力“创”出效益——中国化学工程集团的“生意经”
新华社记者姜琳
每个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化学工程则负责建设生产线,实现产品工业化。
年成立至今,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担了我国90%的化工项目、70%的石油化工项目的设计施工,在疫情影响下年依然新签合同亿元。坚持“改”出活力、“创”出效益,就是这家老牌央企的“生意经”。
(小标题)逆境展实力
4月25日,广西北海铁山港区,天朗气清。
中国化学三公司承建的北海太阳纸业万吨/年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现场,长19米多、重达吨的碱炉汽包,稳稳穿过狭小空间,吊装到63.8米的高空。
这样的高难度施工,几乎每天都在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上演。面对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集团所属上市公司中国化学迎难而上、化危为机,经营业绩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年公司新签合同额增长10.55%,营业收入增长5.63%,净利润增长16.88%,全面超额完成目标。今年一季度经营效益再创新高,实现‘开门红’。”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刘东进说。
财报显示,一季度,中国化学新签合同额.76亿元,同比增长20.44%;完成营收.34亿元,同比增长86.53%;实现利润10.27亿元,同比增长52.15%。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总经济师胡永红介绍说:“作为我国工业工程领域资质最齐全、最早‘走出去’的企业,近年来,我们努力推动‘老树发新枝、新树扎深根’,在龙头地位持续稳固的同时,基础设施等多元业务迅猛发展,海外市场大单不断。”
在波罗的海化工综合体项目上斩获“千亿大单”,参与俄罗斯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中国化学工程集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海外新签合同近亿元,海外业务占比接近四成。
(小标题)改革添活力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业绩的稳步增长,与一系列改革密不可分。
“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部署,我们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市场化机制,持续激发企业活力、释放红利。”胡永红表示,在改革过程中坚持“一企一策”、因地制宜推进混改。
年,集团在首批6家试点单位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及发展诉求、因企施策设计方案,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合资新设、内外部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推进混改。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4家二级公司、10家三级公司混改,吸引了万华化学、上海华谊、江苏盛虹等多家知名企业参与。以资本的‘混’促进管理的‘改’,实现多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共赢发展。”胡永红表示。
惟改革者强,惟改革者进,惟改革创新者胜。
化学工业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按照“多元业务+混改”模式,业绩大幅提升,年新签合同额超17亿元,同比增长60.5%,实现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34.2%,利润同比增长%。
化学工业第一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引入战投资本”,推动建立市场化机制,年新签合同额6.2亿元,同比增长47.6%,实现营业收入4.6亿元,增长27.1%,实现利润增长高达.4%。
中国化学工程重型机械化有限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混改”,在子公司层面与民营企业合作,“以新带老”,扭转了资质匮乏、严重亏损的局面,实现整体脱困。
(小标题)创新添动力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的“密码”。
经过多年来持续加大研发和技术应用,集团掌握了一大批行业先进技术,累计拥有授权专利项,获得专有技术认定项,牵头及参与编制国家和行业标准项。
“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我们的责任不光是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还必须瞄准‘卡脖子’问题,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依托创新成果推动‘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国化学工程集团董事刘德辉说。
一大波新技术、新突破、新探索正在路上——
在山东淄博投资建设国内首个尼龙66关键原料己二腈工业化项目,建成后将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原材料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生产“革命性材料”气凝胶,投资建设的年产5万方气凝胶项目已在重庆落地;
跟踪行业前沿,开展高端聚烯烃弹性聚乙烯POE、尼龙12、高效环保催化剂等多个高端化工新材料技术研发;
自主研制的五复合橡胶挤出机组,被米其林等知名轮胎企业采购……
“中国是世界石化、化工大国,但在高端前沿技术方面与欧美、日韩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刘德辉说,集团正在推动建立“1总+多院+N平台”的全球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整合国内外各方资源,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完)